溫腎丸

WEN S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十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心經 18%
脾經 16%
肺經 12%
肝經 10%
胃經 6%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溫腎丸

組成藥方: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可治療貧血、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遺精、早泄等症狀。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
  • 菟蕬子: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等。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主治功效:

命門火衰弱,導致在凌晨五點到天亮之間腹瀉,多年來一直無法治癒。

詳細介紹:

  1. 補骨脂: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脾、腎經。
  • 功效: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
  1. 茯苓:
  • 性味:甘、淡,平。
  • 歸經:脾、胃、心經。
  • 功效: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1. 附子:
  •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 歸經:肺、腎經。
  • 功效: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1. 肉桂: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心、肝、腎經。
  •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1. 山藥: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腎經。
  • 功效: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1. 山茱萸:
  • 性味:酸澀,溫。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1. 熟地黃:
  • 性味:甘、微苦,寒。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1. 菟蕬子:
  • 性味:甘、鹹,溫。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等。
  1. 五味子:
  • 性味:酸、甘,溫。
  • 歸經:肺、心、腎經。
  • 功效: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1. 澤瀉:
  • 性味:甘,寒。
  • 歸經:腎、膀胱經。
  •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總結:

溫腎丸是一種中成藥,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溫腎壯陽、補氣養血、利水滲濕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命門火衰弱、腎陽虛弱所致的腰膝酸軟、四肢不溫、小便頻數、夜尿增多、遺精早洩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熟地8兩,山藥(炒)4兩,棗皮(醋蒸)4兩,澤瀉1兩2錢(鹽水浸),茯苓3兩,補骨脂(酒炒)3兩,菟絲子(淘去泥沙,酒蒸)4兩,五味子(微炒)2兩,肉桂4兩,附子4-5兩。
補益真陰真陽,既濟腎中水火。
先將地黃、棗皮搗成膏,後將各藥研末,加入山藥打糊為丸。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補骨脂、菟蕬子、五味子、肉桂、附子等十味中藥組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補益肝腎之陰,澤瀉、茯苓利水滲濕,補骨脂、菟蕬子、五味子溫腎助陽,肉桂、附子溫經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助陽,強精益髓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癤和癰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唾液過多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溫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川烏(炮)、乾薑、官桂、三棱(炮)、青皮、硫黃各等分。 主治:五臟寒痛,小便多,便泄瀉。

溫腎丸,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枸杞子、南星、半夏、崑布、香白芷、黃柏、蒼朮(鹽炒)、山楂子、神曲、滑石(炒)、吳茱萸各等分。 主治:木腎。頑痹硬脹大,作痛者。

溫腎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鹽花(即好鹽)各等分。 主治:心瘻。胸前痛有孔,久不能癒。胃癰、井疽、心肝癰之類。

溫腎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七。 組成:熟地1錢半,牛膝8分,肉蓯蓉8分,巴戟8分,五味子8分,麥冬8分,炙草8分,茯神5分,炒杜仲5分,乾薑5分。 主治:腎寒多唾。

溫腎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 溫腎丸(《醫學入門》卷七。)出處:《醫學入門》卷七。組成:巴戟2兩,當歸1兩,菟絲子1兩,鹿茸1兩,益知仁1兩,杜仲1兩,生地1兩,茯神1兩,山藥1兩,遠志1兩,蛇床子1兩,續斷1兩,山茱萸3兩,熟地3兩。主治:種子。 。 主治:種子。

溫腎丸, 出處:《會約》卷十。 組成:熟地8兩,山藥(炒)4兩,棗皮(醋蒸)4兩,澤瀉1兩2錢(鹽水浸),茯苓3兩,補骨脂(酒炒)3兩,菟絲子(淘去泥沙,酒蒸)4兩,五味子(微炒)2兩,肉桂4兩,附子4-5兩。 主治:補益真陰真陽,既濟腎中水火。主治:命門火衰,五更及天明發泄,多年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