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湯

QING H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腎經 17%
肝經 14%
脾經 13%
胃經 13%
心經 7%
大腸經 5%
膽經 4%
膀胱經 3%
心包經 0%
三焦經 0%
肺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青蒿湯」的主治功效為治療長期積鬱的肥甘油膩之氣,導致寒熱交替發作的瘧疾。其組成藥物包括青蒿、生薑、人尿、常山、柴胡、鱉甲、烏梅、甘草等。

青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治瘧疾、解毒、清熱解毒、驅蟲殺蟲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人尿性味鹹、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止血、明目、祛風、止癢等功效。

常山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柴胡性味苦、微寒,入肝、膽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青蒿湯是由青蒿、生薑、人尿、常山、柴胡、鱉甲、烏梅、甘草等藥物組成,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傳統代功效。用於治療長期積鬱的肥甘油膩之氣,導致寒熱交替發作的瘧疾。

傳統服藥法


青蒿(自然汁)1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童便半合,常山(銼)3分,柴胡(去苗)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黃)半兩,烏梅肉(焙)半兩,甘草(炙,銼)1分。
上除汁外,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入前3味汁各少許,同煎至1大盞,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青蒿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人尿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常山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的功效,鱉甲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烏梅具有生津止渴、收斂固澀的功效,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青蒿湯由以上7味中藥組成,具有解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久積肥氣引起的寒熱痎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青蒿湯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嘔吐肥胖身體發低熱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青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青蒿(自然汁)1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童便半合,常山(銼)3分,柴胡(去苗)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黃)半兩,烏梅肉(焙)半兩,甘草(炙,銼)1分。 主治:久積肥氣,寒熱痎瘧。

青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青蒿(焙)2兩,知母(焙)2兩,甘草(炙)2兩,半夏(湯洗7遍,薑汁制)1分,常山(銼,焙)2兩,鱉甲(醋炙黃,去裙襕)4兩,桂(去粗皮)4兩,枳殼(去瓤,麸炒)4兩,秦艽(去苗土)4兩。 主治:小兒潮熱。

青蒿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青蒿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半兩,甘草(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半夏(爲末,薑汁和作餅,曬乾)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白朮半兩,藿香葉1兩。 主治:脾瘧,寒熱善嘔,多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