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肝大黃湯

XIE GAN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心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脾經 12%
膽經 6%
大腸經 6%
三焦經 4%
腎經 3%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瀉肝大黃湯」源自中醫理論,用於治療由肝火旺盛引起的眼疾,具有清熱降火、瀉肝明目之功效。其組成藥材各具特色,配合使用,相輔相成。

  •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瘡、十二指腸潰瘍等。

  •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常治熱結便祕、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痛等。

  • 大青葉:性寒味苦,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常治肝火旺盛、熱毒發斑等。

  •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咽喉腫痛等症。

  •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等功效,常治外感熱病、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肺熱壅遏等症。

  • 決明子:性微寒味甘,具有清熱明目、散風熱、通便、利水消腫等功效,常治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大便祕結、腎炎水腫等。

  • 前胡:性微寒味辛,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頭痛、痰熱咳喘、胸膈滿悶等。

  • 桑白皮:性微寒味辛甘,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常治肺熱咳嗽、喘息氣促、血瘀經閉、跌打損傷等。

  •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可治風寒感冒、鼻竇炎、頭痛等。

  • 枳殼:性微寒味苦,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常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嘔吐呃逆等。

  • 黃牛角:性微寒味酸,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鎮驚安神等功效,常治熱病神昏、驚風抽搐、癤腫瘡瘍等。

總之,「瀉肝大黃湯」集多味中藥之長,以清熱降火、瀉肝明目為主要功效,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引起的眼疾,具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炒)2兩,黃芩(去黑心)2兩,決明子(炒)2兩,山梔子仁2兩,桑根白皮(銼)2兩,前胡(去蘆頭)2兩,甘草(銼,炙)2兩,羚羊角(鎊)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黃連(去須)半兩,大青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黃芩、決明子、梔子、桑白皮、前胡、甘草、羚羊角、枳殼、黃連、大青葉、細辛等均具有清熱瀉火、通絡明目的功效。其中,大黃、黃芩、決明子、梔子、桑白皮、前胡、甘草、羚羊角、枳殼、黃連均可清熱瀉火,而大青葉、細辛則可通絡明目。諸藥合用,共奏清肝瀉火、通絡明目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火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大黃、芒硝等峻下藥,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角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大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大黃(銼,炒)2兩,黃芩(去黑心)2兩,決明子(炒)2兩,山梔子仁2兩,桑根白皮(銼)2兩,前胡(去蘆頭)2兩,甘草(銼,炙)2兩,羚羊角(鎊)2兩,枳殼(去瓤,麸炒)2兩,黃連(去須)半兩,大青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主治:風熱眼,兼丹石發動,目赤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