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灸丸

NEI JI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5%
腎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8%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1%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內灸丸

組成:

  • 蓽茇:溫裡溫中、降氣、補陽、止嘔、利尿
  •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
  •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木香: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胡椒:溫裡溫中、補陽、解毒、降氣、溫中散寒、下氣消痰

主治: 長期積累的寒氣,侵襲心腹,造成腹痛、腹脹,有時會嘔吐、腹瀉,不想吃東西。

功效: 溫陽補氣、散寒止痛、行氣止瀉、健脾益氣

總結: 「內灸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蓽茇、訶子、乾薑、附子、桂枝、茯苓、人參、肉荳蔻、砂仁、當歸、木香、胡椒等多種藥材。它具有溫陽補氣、散寒止痛、行氣止瀉、健脾益氣等功效,主治長期積累的寒氣,侵襲心腹,造成腹痛、腹脹,有時會嘔吐、腹瀉,不想吃東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艾葉1斤。
補下元。
上於五月五日採取,用米醋灑濕,壓一宿,以文、武火焙乾為末;卻用五日煮棕汁7升,於鍋內熬成膏,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鹽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蓽茇、訶子、乾薑、附子、桂枝、茯苓、人參、肉荳蔻、砂仁、當歸、木香、胡椒等十三味中藥,均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其中,蓽茇、訶子、乾薑、附子、桂枝、茯苓、人參、肉荳蔻、砂仁等九味中藥,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當歸、木香、胡椒等三味中藥,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本方合用,共奏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久積冷氣,導致心腹脹痛,或時吐逆下利,不思飲食等症狀。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大腸激擾綜合症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內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艾葉1斤。 主治:補下元。主治:臟寒。

內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成:硫黃半兩,陽起石半兩,消石半兩,太陰玄精石半兩。 主治:虛勞脾泄,久瀉不止,冷氣攻心。

內灸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高良薑4兩(切成片子,水兩碗,慢火煮,水盡爲度),肉桂(去粗皮)2兩,當歸(洗,焙)2兩,茴香(微炒)2兩,乾薑(炮)2兩,肉豆蔻(面裹煨香)2兩,半夏1兩半(生薑制),附子(炮,去皮臍)1兩。 主治:腸胃虛寒,裏急後重,痢下赤白,臍腹(疒丂)痛。

內灸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蓽茇半兩,訶黎勒半兩(煨,用皮),乾薑1兩(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肉豆蔻半兩(去皮),縮砂半兩(去皮),當歸3分(銼,微炒),木香半兩,胡椒半兩。 主治:久積冷氣,攻心腹脹痛,或時吐逆下利,不思飲食。

內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 內灸丸(《聖濟總錄》卷一八六。)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遠志(去心)1兩,巴戟天(去心)1兩,破故紙(酒浸,炒)1兩,虎頭骨(酥炙)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楝實(炒,去核)1兩,木香1兩,吳茱萸(酒浸1宿,炒)半兩,白牽牛(炒)半兩。主治:補虛,破宿冷。 。 主治:補虛,破宿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