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除濕湯

QU FENG CHU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7%
胃經 15%
肝經 13%
心經 9%
大腸經 6%
膀胱經 5%
腎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3%
心包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祛風除濕湯」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總結:

中藥方劑「祛風除濕湯」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中風癱瘓、筋骨疼痛等疾病。該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每種中藥材都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相互配合,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中藥方劑「祛風除濕湯」在臨牀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是治療中風癱瘓、筋骨疼痛等疾病的常用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焦白朮9克,茯苓6克,炒薏仁9克,甘草1.5克,荊芥3克。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除濕湯由當歸、川芎、橘紅、赤芍、半夏、蒼朮、白朮、茯苓、烏藥、枳殼、桔梗、黃連、黃芩、白芷、防風、羌活、甘草等中藥組成。其中,當歸、川芎、赤芍、白芷、防風、羌活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功效;蒼朮、白朮、茯苓、烏藥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枳殼、桔梗具有行氣化痰的功效;黃連、黃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風除濕湯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除濕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焦白朮9g,茯苓6g,炒薏仁9g,甘草1.5g,荊芥3g。 主治:瞼弦赤爛。

祛風除濕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二。 組成:當歸(酒洗)1錢,川芎8分,橘紅1錢,赤芍藥1錢,半夏(薑制)1錢,蒼朮(米泔制)1錢,片朮1錢,白茯苓1錢,烏藥1錢,枳殼1錢,桔梗8分,黃連(酒炒)1錢,黃芩(酒炒)1錢,白芷9分,防風8分,羌活1錢,甘草5分。 主治:中風癱瘓,筋骨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