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痛散

NIAN T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潔古家珍》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1%
膽經 10%
脾經 7%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大腸經 4%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拈痛散」由柴胡、天花粉、當歸、黃芩、生地黃、甘草組成,主治功效是兩旁額角疼痛、眼睛刺痛,有時出現黑影,以及眼睛發紅、腫脹和疼痛,脈搏弦緊,將要得內障,這是由於饑飽不調和勞累過度引起的。

一、柴胡:

  1. 散風熱、發汗解表: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
  2. 止咳化痰:柴胡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
  3. 平肝息風:柴胡能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
  4. 補陽:柴胡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
  5. 清熱瀉火:柴胡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藥。
  6. 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

二、天花粉:

  1. 清熱瀉火: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2. 止咳化痰:天花粉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對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等症有良效。
  3. 生津止渴:天花粉能生津止渴,對口渴多飲、津傷口渴等症有良效。
  4. 利水消腫:天花粉能利水消腫,對水腫、瘡瘍腫毒等症有良效。
  5. 排膿:天花粉能排膿,對瘡瘍腫毒、膿腫等症有良效。
  6. 潤燥:天花粉能潤燥,對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有良效。
  7. 清熱解毒:天花粉能清熱解毒,對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有良效。

三、當歸:

  1. 補血活血: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2. 調經止痛: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
  3. 止血: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4. 活血化瘀: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5. 止咳平喘: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四、黃芩:

  1. 清熱燥濕: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2. 瀉火解毒:黃芩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3. 涼血止血:黃芩能涼血止血,對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等症有良效。
  4. 除熱安胎:黃芩能除熱安胎,對熱毒傷胎、胎動不安等症有良效。
  5. 清熱瀉下:黃芩能清熱瀉下,對腸燥便祕等症有良效。
  6. 排膿消腫:黃芩能排膿消腫,對瘡瘍腫毒、痢疾等症有良效。
  7. 清熱解毒:黃芩能清熱解毒,對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有良效。

五、生地黃:

  1. 清熱涼血: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2. 清熱瀉火: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
  3. 滋陰: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4. 補血: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六、甘草:

  1. 清熱解毒: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補氣:甘草能補氣,益氣養陰,益氣補中,益氣健脾。
  3. 瀉火:甘草能瀉火,清熱瀉火,瀉火解毒,清熱燥濕。
  4. 止咳化痰:甘草能止咳化痰,潤肺止咳,止咳平喘。
  5. 潤肺:甘草能潤肺,潤肺生津,潤肺止咳。
  6. 生津止渴:甘草能生津止渴,益氣生津,生津止渴。
  7. 補血:甘草能補血,補血養血,補血益氣。
  8. 活絡止痛:甘草能活絡止痛,活血化瘀,活絡筋骨。

總結:

中藥方劑「拈痛散」,是由柴胡、天花粉、當歸、黃芩、生地黃、甘草等中藥材組成的複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補血益氣等功效,主治兩旁額角疼痛、眼睛刺痛,有時出現黑影,以及眼睛發紅、腫脹和疼痛,脈搏弦緊,將要得內障,這是由於饑飽不調和勞累過度引起的。

傳統服藥法


柴胡1兩半,炙甘草7錢半,瓜蔞根2兩,當歸1兩,黃芩4兩(一半銼,炒火色,一半酒濕過,曬乾),生地黃1兩。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各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1個,臨臥熱服。
(《醫統》卷六十一)。方中當歸用量原缺,據《奇效良方》補。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天花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當歸活血通絡,止痛;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通絡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白內障肺結核胰臟炎結膜炎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下腹部痛眼睛紅痛上腹胃脘痛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拈痛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五。 組成:玄胡索1兩,當歸半兩,桂心半兩。 主治:婦人血氣痛。

拈痛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五靈脂(别研)、高良薑(炒)各等分。 主治:男婦心腹痛疼不可忍者。

拈痛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蒲黃1錢,靈脂(各炒)1錢,官桂1錢,雄黃1錢,甘草1錢。 主治:血崩,心腹刺痛。

拈痛散, 出處:《外科百效》卷四。 組成:防風、荊芥、連翹、皂角、麻黃、生地、熟地、牙消。 主治:楊梅瘡結毒,潰爛見骨,起泡疼痛,行步艱難者。

拈痛散, 出處:《醫方簡義》卷六。 組成:丹參3錢,赤小豆2錢(杵),東洋參5分,煨天麻1錢,降香5分,當歸3錢,麥牙2錢。 主治:心腹痛,頭痛。

拈痛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柴胡1兩半,炙甘草7錢半,瓜蔞根2兩,當歸1兩,黃芩4兩(一半銼,炒火色,一半酒濕過,曬乾),生地黃1兩。 主治:兩額角痛,目睛痛,時見黑花,及目赤腫痛,脈弦,欲作內障,得之於饑飽勞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