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丸

ROU CONG R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肝經 19%
心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0%
膀胱經 5%
胃經 5%
大腸經 2%
心包經 1%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肉蓯蓉丸

組成: 山茱萸、肉蓯蓉、楮實、枸杞子、地膚子、狗脊、五味子、覆盆子、菟蕬子、山藥、補骨脂、遠志、石菖蒲、萆薢、杜仲、熟地黃、石斛、茯苓、川牛膝、澤瀉、柏子仁

主治功效: 長期患瘧疾沒有痊癒,身體虛弱無力,怕冷又發熱,食慾不振,不能進食。

組成介紹:

  • 柏子仁:具有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

  • 萆薢: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等功效。

  •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

  • 牛膝:具有多種功效。包括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

  • 地膚子:性涼味甘,歸肺、腎經,具有清熱利尿、滲濕除濕、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止癢、活絡止痛和利水消腫等功效。

  • 杜仲: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覆盆子: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補益肝腎的功效,是常用的中藥材之一。

  • 狗脊:性微溫、味甘、辛,歸肺、腎經,具有補陽、補氣、止血、祛風除濕、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等功效。

  • 枸杞:具有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的功效。

  • 肉蓯蓉:是一種傳統中藥,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可治療腎陽虛衰,精血不足所引起的陽痿、遺精、白濁、尿頻餘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以及月經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祕等症狀。

  •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 石菖蒲:具有多種功效。它可以開竅醒神,化濕豁痰,闢穢。

  •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 菟蕬子:具有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等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楮實: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利水滲濕、健脾胃、清熱利尿、補氣、強筋骨、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等。

總結:

中藥方劑「肉蓯蓉丸」,主要成分是山茱萸,肉蓯蓉,楮實,枸杞子,地膚子,狗脊,五味子,覆盆子,菟蕬子,山藥,補骨脂,遠志,石菖蒲,萆薢,杜仲,熟地黃,石斛,茯苓,川牛膝,澤瀉,柏子仁,具有長期患瘧疾沒有痊癒,身體虛弱無力,怕冷又發熱,食慾不振,不能進食的功效。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山茱萸、肉蓯蓉、楮實、枸杞子、地膚子、狗脊、五味子、覆盆子、菟蕬子、山藥、補骨脂、遠志、石菖蒲、萆薢、杜仲、熟地黃、石斛、茯苓、川牛膝、澤瀉、柏子仁等24味中藥組成。方中以山茱萸、肉蓯蓉、枸杞子、地膚子、狗脊、五味子、覆盆子、菟蕬子、山藥、補骨脂、遠志、石菖蒲、萆薢、杜仲、熟地黃、石斛、茯苓、川牛膝、澤瀉、柏子仁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以白朮、蒼朮健脾燥濕;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精,強筋壯骨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耳聾糖尿病瘧疾遺精五十肩中耳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相同名稱方劑


肉蓯蓉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五。 組成:肉蓯蓉8兩,熟地黃6兩,五味子4兩,菟絲(搗餅)2兩。 主治:稟賦虛弱,小便數不禁。

肉蓯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 組成:烏梅肉1兩(微炒),恆山1兩(銼),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心1兩,虎頭骨1兩半(塗酥炙令黃),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香豉1合(炒乾),麝香1分(細研),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粗皮,炙乾)。 主治:久瘧不癒,羸瘦無力,寒熱不能飲食。

肉蓯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四。 組成: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粗皮,炙乾),黃耆1兩(銼),熟地黃1兩,巴戟1兩,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白蘞3分,五味子3分,白朮3分,牛膝1兩(去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牡蠣粉3分,澤瀉1兩,乾薑3分(炮裂,銼),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 主治:虛勞,腎氣不足,耳聾。

肉蓯蓉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乾),菟絲子(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未)1兩,著蕷1兩,牛膝(去苗)1兩,巴戟1兩,杜仲(去粗皮,炙微黃)1兩,續斷1兩,白茯苓1兩,枸杞子1兩,五味子1兩,蛇床子1兩,山茱萸1兩,茯神2兩,遠志(去心)2兩,柏子仁2兩。 主治:虛勞羸瘦,心神健忘,腰膝多疼,臟腑氣虛,陽事衰絕。

肉蓯蓉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肉蓯蓉丸(《丹溪心法》卷三。)出處:《丹溪心法》卷三。組成:山茱萸1兩,蓯蓉2兩(酒浸),楮實1兩,枸杞1兩,地膚子1兩,狗脊(去毛)1兩,五味1兩,覆盆子1兩,菟絲子1兩,山藥1兩,故紙(炒)1兩,遠志(去心)1兩,石菖蒲1兩,萆薢1兩,杜仲(去皮,炒)1兩,熟地1兩,石斛1兩(去根),白茯苓1兩,牛膝(酒浸)1兩,澤瀉1兩,柏子仁1兩(炒)。主治:壯元氣,養精神。 。 主治:壯元氣,養精神。

肉蓯蓉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肉蓯蓉3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乾),赤石臘3分,石韋3分(拭去毛),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遠志3分(去心),石菖蒲3分,薯蕷2兩,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山茱萸1兩,白馬莖1兩(炙黃),石斛1兩(去根,銼),柏子仁3分,續斷1兩,牛膝1兩(去苗),蛇床子3分,石南1兩,細辛3分,防風3分(去蘆頭),菟絲子1兩半(酒浸3宿,别搗爲末),熟乾地黃1兩半。 主治:五勞六極七傷,陰萎內虛,口乾汗出,失精,陰下濕癢,小便赤黃,陰中疼痛,卵偏大,小腹裏急,腰脊俯仰苦難。(??)脛痠疼,目視(目巟)(目巟),腹脅脹滿,膀胱久冷,致生百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