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通聖散

JIA JIAN TONG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6%
心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1%
小腸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2%
三焦經 1%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通聖散 」,主要成分是:防風,白癬皮,赤芍,連翹,黃芩,牛蒡子,金銀花,梔子,當歸尾,荊芥,槐花,白僵蠶,甘草, 主治功效是:楊梅。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癬皮: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等功效。

  3.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4.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5. 槐花: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6.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7.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8.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

  9.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10.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

  11.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12.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多種傳統代功效。

總的來說,中藥方劑「 加減通聖散 」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可治療楊梅。

傳統服藥法


防風、荊芥、連翹、赤芍藥、當歸、川芎、桔梗、黃芩、梔子、甘草、青木香、玄參、牛蒡子、大黃、芒消、紫金皮、雞屎子、詐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義。
加薄荷、生地黃,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中,防風、白癬皮、赤芍、連翹、黃芩、牛蒡子、金銀花、梔子、當歸尾、荊芥、槐花、白僵蠶均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甘草具有緩和諸藥的毒性、調和諸藥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通聖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防風8分,白鮮皮8分,赤芍8分,連翹8分,黃芩8分,牛蒡子1錢,金銀花3分,山梔5分,歸尾5分,荊芥4分,槐花4分,僵蠶2分,甘草2分。 主治:楊梅。

加減通聖散, 出處:《準繩·瘍科》卷二。 組成:防風、荊芥、連翹、赤芍藥、當歸、川芎、桔梗、黃芩、梔子、甘草、青木香、玄參、牛蒡子、大黃、芒消、紫金皮、雞屎子、詐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義。 主治:疔瘡、瘴氣、紫遊風等。

加減通聖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 組成:防風5錢(去蘆),連翹3錢(去蒂),川芎5錢,白芍藥2錢,當歸3錢(酒浸洗),薄荷2錢,荊芥穗5錢,麻黃3錢(去根節,湯泡),梔子3錢(去殼),桔梗5錢,枳殼(去瓤,面炒),石膏各5錢,甘草3錢,滑石3錢,黃芩3錢(去朽),柴胡5錢,黃連5錢,黃柏3錢,生地黃3錢5分(酒制),羌活5錢,熟地黃3錢5分(酒制),錦紋大黃6兩,芒消1兩,皂角刺1兩(獨生者,去尖)。 主治:瀉惡毒穢積。主治:癧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