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順氣和中湯
方劑名稱:順氣和中湯 更多圖表
拼音名稱:SHUN QI HE ZHONG TANG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白芍(10g) 甘草(10g) 白朮(10g) 柴胡(10g) 陳皮(10g) 川芎(10g) 當歸(10g) 黨參(10g) 黃耆(10g) 蔓荊子(10g) 升麻(10g) 細辛(10g)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嘔吐翻胃,嘈雜吞酸。
傳統服藥法:
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7分,白朮5分,陳皮5分,當歸5分,白芍5分,升麻3分,柴胡3分,細辛2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
上(口父)咀,作1服。以水2盞,煎至1盞,去渣,食後溫服。1服減半,再服全愈。
氣虛頭痛:楊參謀名德,字仲實,年六十歲,患頭痛不可忍,晝夜不得眠。初醫作傷寒解之,汗出痛加;復汗,頭愈痛。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飲食,診甚六脈弦細而微,氣短而促,語言而懶。此病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本無表邪,因發汗過多,清陽之氣愈虧損,不能上榮,亦不得外固,所以頭苦痛而惡風寒,氣短弱而不喜食,正宜用順氣和中湯。此藥升陽而補氣,頭痛自愈。
升氣和中湯(《醫統》卷五十三)、調中益氣湯(《便覽》卷一)。
上(口父)咀,作1服。以水2盞,煎至1盞,去渣,食後溫服。1服減半,再服全愈。
氣虛頭痛:楊參謀名德,字仲實,年六十歲,患頭痛不可忍,晝夜不得眠。初醫作傷寒解之,汗出痛加;復汗,頭愈痛。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飲食,診甚六脈弦細而微,氣短而促,語言而懶。此病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本無表邪,因發汗過多,清陽之氣愈虧損,不能上榮,亦不得外固,所以頭苦痛而惡風寒,氣短弱而不喜食,正宜用順氣和中湯。此藥升陽而補氣,頭痛自愈。
升氣和中湯(《醫統》卷五十三)、調中益氣湯(《便覽》卷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文獻:
順氣和中湯(《古今醫鑑》卷五。)出處:《古今醫鑑》卷五。組成:半夏(制)6分,白茯苓7分,白朮(土炒)8分,廣皮(鹽水浸,炒)1錢,枳實(麩炒)5分,甘草(炙)2分,香附(醋炒)1錢,山梔(薑汁炒黑)1錢,神曲(炒)6分,砂仁(炒)3分,黃連(薑汁浸,曬乾,以豬膽汁拌炒)6分。主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
順氣和中湯(《衛生寶鑑》卷九。)出處:《衛生寶鑑》卷九。別名:升氣和中湯、調中益氣湯組成: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7分,白朮5分,陳皮5分,當歸5分,白芍5分,升麻3分,柴胡3分,細辛2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主治:氣血雙虛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家秘和中湯
相似度 81%
活血益氣湯
相似度 81%
芎辛益氣湯
相似度 78%
升清固外湯
相似度 78%
勞感調榮養胃膏
相似度 75%
提肛湯
相似度 72%
調中益氣湯
相似度 72%
養胃勝金湯
相似度 72%
加減白朮膏
相似度 70%
水土交濟湯
相似度 69%
加味補中湯
相似度 69%
補中益氣加薑桂湯
相似度 66%
理經湯
相似度 66%
扶元逐疫湯
相似度 66%
益氣調榮湯
相似度 66%
燮理十全膏
相似度 66%
調榮養衛湯
相似度 66%
黃耆益氣湯
相似度 66%
連芍補中湯
相似度 66%
金銀補益湯
相似度 66%
假補中益氣湯
相似度 66%
加味和中益氣湯
相似度 66%
補中益氣湯
相似度 66%
升陽徹頂湯
相似度 64%
升陽湯
相似度 63%
升陽舉氣湯
相似度 63%
乳溢湯
相似度 63%
提氣散
相似度 63%
檳榔益氣湯
相似度 63%
歸芍二黃湯
相似度 63%
補中參附湯
相似度 63%
當歸川芎散
相似度 63%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