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地黃丸

JIE DU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6%
心經 13%
肝經 12%
脾經 10%
大腸經 9%
腎經 6%
三焦經 5%
膽經 2%
膀胱經 1%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解毒地黃丸

成分: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津。

天花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桑螵蛸:澀精止遺,固澀收斂。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

人參:補氣益血,健脾益肺。

梔子:清熱涼血,瀉火除煩。

肉蓯蓉:補腎壯陽,益氣補精。

前胡: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

白芍:平肝息風,養血調經。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王不留行:調經活血,利水消腫。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

敗醬草:清熱解毒,排膿消腫。

大棗:益氣補血,健脾益胃。

功效:

  1. 癰疽發背:指背部出現膿瘡,常伴有劇烈疼痛。
  2. 時作寒熱:指病人在不同時間段交替出現畏寒、發熱等症狀。
  3. 疼痛不食:指患處疼痛,導致患者無法正常飲食。

總結:

解毒地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排膿、益氣固表、滋陰補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發背、時作寒熱、疼痛不食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焙)2兩,黃耆(銼)、栝樓根、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桑螵蛸15枚(銼,炒),大黃(銼、炒)、人參、梔子仁、肉蓯蓉(焙)、前胡(去蘆頭)、升麻、芍藥、知母(焙)、王不留行1兩,遠志(去心)半兩,敗醬半兩,地脈草半兩,乾棗15枚(湯浸,去皮、核,以蜜1升和蒸成膏)。
上為末,入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米飲送下,日晚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地黃丸由生地黃、黃耆、天花粉、黃芩、麥門冬、桑螵蛸、大黃、人參、梔子、肉蓯蓉、前胡、升麻、白芍、知母、王不留行、遠志、敗醬草、大棗等中藥組成。

生地黃、黃耆、天花粉、黃芩、麥門冬、桑螵蛸、大黃、人參、梔子、肉蓯蓉、前胡、升麻、白芍、知母、王不留行、遠志、敗醬草等中藥均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因此,解毒地黃丸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發背,時作寒熱,疼痛不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解毒地黃丸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地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生乾地黃(焙)2兩,黃耆(銼)1兩半,栝樓根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桑螵蛸15枚(銼,炒),大黃(銼、炒)1兩,人參1兩,梔子仁1兩,肉蓯蓉(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升麻1兩,芍藥1兩,知母(焙)1兩,王不留行1兩,遠志(去心)半兩,敗醬半兩,地脈草半兩,乾棗15枚(湯浸,去皮、核,以蜜1升和蒸成膏)。 主治:癰疽發背,時作寒熱,疼痛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