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丸

BAI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8%
腎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3%
大腸經 8%
膀胱經 2%
膽經 2%
胃經 2%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4

主治功效


白茯苓丸

組成

  • 茯苓
  • 龍骨
  • 遠志
  • 防風
  • 人參
  • 柏子仁
  • 牡蠣
  • 犀角
  • 生地黃

整體功效

安神定志,清熱除煩。

主治

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卧,志氣錯亂。

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卧,志氣錯亂。

肝勞熱,是指肝臟陰虛火旺所致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肝火上炎,出現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脅肋疼痛等症狀。

恐畏不安,是指患者常常感到恐懼、害怕,坐立不安,甚至不敢獨自一人睡覺。

精神悶怒,是指患者情緒不穩定,易怒易躁,甚至出現暴怒的情況。

不能獨卧,是指患者不能獨自一人睡覺,需要有人陪伴才能入睡。

志氣錯亂,是指患者思維混亂,不能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現精神錯亂的情況。

文獻參考

  1. 本草綱目》:白茯苓丸,治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卧,志氣錯亂。
  2. 《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茯苓丸,治肝熱上擾,神志不寧,心煩失眠,驚悸多夢,精神恍惚,或見譫語,或見抽搐。
  3. 《中醫臨床治療學》:白茯苓丸,治肝火上炎,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脅肋疼痛。

中藥功效分類

  • 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 龍骨:鎮靜安神、平肝潛陽
  • 遠志:安神益智、開竅醒神
  • 防風:祛風除濕、止痙止痛
  • 人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肺止咳
  • 牡蠣:平肝潛陽、鎮驚安神
  • 犀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生地黃: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半兩, 黃連2兩半, 黃柏1兩半, 羚羊角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日午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白茯苓丸由茯苓、龍骨、遠志、防風、人參、柏子仁、牡蠣、犀角、生地黃等十味中藥組成。其中,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龍骨具有鎮靜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遠志具有安神益智、開竅醒神的功效;防風具有祛風除濕、止痙止痛的功效;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柏子仁具有養心安神、潤肺止咳的功效;牡蠣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功效;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生地黃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白茯苓丸具有安神定志、清熱除煩的功效,適用於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卧、志氣錯亂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嗜睡、頭暈等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 本方不宜與其他鎮靜安神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氣喘肺結核腳氣病霍亂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妄想狀態陰莖勃起不倒骨質疏鬆症暴食症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白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七。 組成:白茯苓1兩,黃柏1兩(微炙,銼),乾薑1兩(炮裂,銼),木瓜1兩半(乾者),白石脂2兩。 主治:霍亂後水痢不止。

白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白茯苓1兩,熟乾地黃1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琥珀半兩,桂心半兩,遠志(去心)半兩,菖蒲半兩,柏子仁半兩。 主治:産後心虛驚悸,神不安定。

白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白茯苓1兩,白龍骨1兩,遠志1兩(去心),防風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柏子仁1兩,牡蠣2兩(燒爲粉),犀角屑1兩,生乾地黃1兩。 主治: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卧,志氣錯亂。

白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貝母(去心)、五味子、紫菀(去苗土)、白朮、百部根、杜蘅、麥門冬(去心,焙)、人參、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熬)、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等分。 主治:虛勞上氣咳嗽。

白茯苓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白茯苓1兩,覆盆子1兩,黃連1兩(去須),人參1兩(去蘆頭),栝蔞根1兩,熟乾地黃1兩,雞肶胵50枚(微炒),萆薢1兩(銼),玄參1兩,石斛3分(去根,銼),蛇床子3兩。 主治:因消中之後,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消腎,即兩腿漸細,腰腳無力。

白茯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斛(去根)1兩半,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半,酸棗仁(炒)1兩半,五味子(炒)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續斷1兩半,澤瀉(銼)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白蒺藜(炒)1兩,人參1兩,羚羊角(鎊)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黃耆(炙,銼)1兩,五加皮(銼)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炒)1兩,獨活(去蘆頭)1兩,杜仲(去粗皮,酥炙)1兩,甘草(銼,炙)1兩,熟乾地黃(焙)2兩,白檳榔(生用)2兩,鹿角膠(炙令燥)2兩,雲母粉(别研)2兩,菟絲子(酒浸軟,别研)3兩。 主治:風毒腳氣緩弱,腰脊急痛,臂髆痠疼,心胸痰壅,氣逆脅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