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湯

S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0%
心經 19%
胃經 18%
腎經 9%
肝經 3%
膀胱經 0%
大腸經 0%
小腸經 0%
心包經 0%
膽經 0%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薯蕷湯

薯蕷湯是由山藥、人參、麥門冬、前胡、白芍、生地黃、枳實、遠志、生薑、茯苓、半夏、甘草、黃芩、淡竹葉、茯神組成。具有益氣補中、養陰清熱、化痰利水的功效。主治:陰虛火旺、氣陰兩虛所致的驚悸、失眠、多夢、心煩、口渴、咽乾、盜汗、胸悶、氣短、咳嗽、痰多、便祕、尿少等症狀。

  1. 山藥:具有補氣益虛、生津止渴、健脾養胃、滋陰止瀉的功效。

  2.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3.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4.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的功效。

  5.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的功效。

  6.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的功效。

  7. 枳實: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的功效。

  8.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

  9.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

  10.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的功效。

  11.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12.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的功效。

  13.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的功效。

  14. 淡竹葉: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的功效。

  15. 茯神: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的功效。

薯蕷湯具有補中益氣,養陰清熱,化痰利水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氣陰兩虛所致的驚悸、失眠、多夢、心煩、口渴、咽乾、盜汗、胸悶、氣短、咳嗽、痰多、便祕、尿少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去心)4兩,前胡2兩,白芍藥2兩,熟地黃2兩,枳殼(麩炒,去瓤)3分,遠志(去心,薑汁制炒)3分,白茯苓1兩半,茯神1兩半,半夏(湯洗去滑)1兩1分,甘草半兩(炙),黃耆1兩(炙)。
上銼散。
用於里流水1盞半,加生薑7片,秫米1撮,煎7分,去滓,食前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山藥、人參、麥門冬、前胡、白芍、生地黃、枳實、遠志、生薑、茯苓、半夏、甘草、黃芩、淡竹葉、茯神等十六味中藥組成。其中,山藥、人參、麥門冬、前胡、白芍、生地黃、枳實、遠志、生薑、茯苓、半夏、甘草、黃芩、淡竹葉、茯神均有益氣養陰、健脾安神的功效。因此,本方具有益氣養陰、健脾安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益氣養陰、健脾安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導致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暈眩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薯蕷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引徐嗣伯方。 組成: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4兩,前胡8分,芍藥8分,生地黃8分,枳實3分,遠志3分,生薑3分,茯苓6分,半夏5分,甘草1分,黃芩1分,竹葉1分,茯神6分,秫米3合。 主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

薯蕷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去心)4兩,前胡2兩,白芍藥2兩,熟地黃2兩,枳殼(麸炒,去瓤)3分,遠志(去心,薑汁制炒)3分,白茯苓1兩半,茯神1兩半,半夏(湯洗去滑)1兩1分,甘草半兩(炙),黃耆1兩(炙)。 主治:七情致臟氣不行,鬱而生涎,結爲飲,隨氣上厥,伏留陽經,心中忪悸,四肢緩弱,翕然面熱,頭目眩暈,如欲搖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