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奇湯

SAN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四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6%
肺經 13%
胃經 11%
脾經 8%
大腸經 8%
小腸經 7%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2%
膽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奇湯」,主要成分:

金銀花: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穿山甲:破血消癥、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排膿、止血、止咳化痰、補氣、通乳、搜風通絡。 白蒺藜: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白僵蠶: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蜈蚣:平肝熄風、清肝熱、通絡定痛、活血化瘀。 皁刺:驅蟲殺蟲、止咳化痰、排膿、散風熱、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主治功效:

  • 楊梅瘡未破:楊梅瘡尚未破潰。
  • 疳瘡:一種由營養不良或消化不良引起的皮膚病,常出現在兒童身上。
  • 腫毒:一種因細菌感染而引起的腫脹和疼痛。
  • 便毒:一種因排便困難而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 四肢腫毒:四肢腫脹和疼痛。

中藥方劑「三奇湯」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

此方劑常用於治療楊梅瘡未破、疳瘡、腫毒、便毒、四肢腫毒等疾病。

方中金銀花、連翹、皁刺、白蒺藜、白僵蠶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赤芍、當歸、蜈蚣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補血活血、止痛的功效。甘草具有補氣健脾、和中緩急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2兩(塗蜜炙),酸石榴皮1兩(塗蜜炙焦),阿膠0.5兩(蛤粉炒,去粉)。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乳食前用烏梅、甘草湯調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金銀花、赤芍、甘草、穿山甲、白蒺藜、白僵蠶、連翹、當歸、蜈蚣、皂刺、大黃等十味中藥組成。金銀花、連翹、赤芍、甘草、白蒺藜、白僵蠶均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穿山甲、蜈蚣、皂刺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可用於治療楊梅瘡未破、疳瘡、腫毒、便毒、四肢腫毒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痲風 [漢生氏病]軟性下疳淋巴腺炎咳嗽怕冷口乾口渴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三奇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玄參1兩,乾葛3錢,天花粉3錢。 主治:春月傷風汗多,微發熱惡風,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下。

三奇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七引《海上方》。 組成:烏梅3個(拍碎),白餳2塊,米囊皮3個(去瓤,蜜炙,爲粗末)。 主治:咳嗽。

三奇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禦米殼2兩(塗蜜炙),酸石榴皮1兩(塗蜜炙焦),阿膠半兩(蛤粉炒,去粉)。 主治:小兒白痢。

三奇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一。 組成:桔梗3兩(蜜拌甑蒸),甘草2兩(半生半炒),訶子大者4個(去核,兩個炮,兩個生)。 主治:感寒語聲不出。

三奇湯,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金銀花2錢,赤芍1錢,甘草節1錢,穿山甲(蛤粉炒)1錢,白蒺藜(去刺,炒)2錢,白僵蠶(炒)1錢半,連翹1錢半,當歸尾1錢半,蜈蚣1條(去頭足尾,焙),皂角刺1錢,大黃3錢。 主治:楊梅瘡未破,疳瘡,腫毒,便毒,四肢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