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湯

ER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5%
肝經 13%
肺經 12%
胃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8%
心經 6%
脾經 6%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1%
膀胱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黃湯」

甘草

  • 性甘平,歸脾、肺、心經
  •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檳榔

  • 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
  • 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車前子

  • 性寒涼,味甘
  • 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大黃

  • 性寒涼,味甘
  •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

滑石

  • 性寒味甘,歸肺經、膀胱經
  • 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

黃連

  • 味苦,性寒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澤瀉

  • 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
  • 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主治

  • 在夏秋季節交替之際,先出現腹瀉,然後是痢疾,肚子疼痛,後重感非常嚴重,不拉肚子不行,想拉肚子又拉不出來,口渴想喝水,小便困難,小腸脹氣。

總結

中藥方劑「二黃湯」是一種治療腹瀉、痢疾、肚子疼痛、後重感的方劑。該方劑由甘草、檳榔、車前子、大黃、滑石、黃連、澤瀉等七味中藥組成。該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該方劑主治在夏秋季節交替之際,先出現腹瀉,然後是痢疾,肚子疼痛,後重感非常嚴重,不拉肚子不行,想拉肚子又拉不出來,口渴想喝水,小便困難,小腸脹氣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炒)4兩,芍藥5兩,細辛(去苗葉)4兩,甘草(炙)4兩,黃芩(去黑心)2兩。
上藥銼如麻豆。
每用5錢匕,水2盞,煎取1盞,去滓,食後溫服,每日3次。

方劑組成解釋


二黃湯中的澤瀉、車前子、大黃、檳榔、滑石、黃連、甘草均具有清熱利濕、通便止瀉的功效。其中,澤瀉、車前子能利尿通淋,大黃能瀉下通便,檳榔能清熱燥濕,滑石能清熱利濕,黃連能清熱燥濕,甘草能緩和諸藥的藥性。這些藥物合用,可以有效緩解夏秋之間,先瀉後痢,腹中疼痛,後重之極,不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飲水,小便艱澀,小腸作脹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黃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便秘等。因此,在服用二黃湯時,一定要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結膜炎瘧疾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無尿及少尿口乾口渴眼睛紅痛心情煩燥牙齦潰爛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二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黃連、黃柏各半。 主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赤痢,並一切痢。

二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五引胡洽方。 組成:大黃4分,黃芩4分,甘草3分(炙),細辛2分。 主治:溫壯。

二黃湯, 出處:《急救仙方》卷三。 組成:黃連半兩,茯苓半兩,大黃2兩(煨),甘草、朴消。 主治:目暴赤腫熱痛。

二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14枚,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骨極,膀胱不通,大小便閉塞,面色枯黑,耳虛鳴,煩熱。

二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大黃(銼,炒)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3分,大青半兩。 主治:傷寒天行熱病,毒氣盛,生豌豆皰瘡,煩躁迷悶。

二黃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澤瀉2錢,車前子5錢,大黃2錢,檳榔2錢,滑石2錢,黃連1錢,甘草5分。 主治:夏秋之間,先瀉後痢,腹中疼痛,後重之極,不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飲水,小便艱澀,小腸作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