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養胃湯

HUO XIANG YANG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九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19%
胃經 18%
腎經 13%
心經 7%
膀胱經 4%
肝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藿香養胃湯

整體功效

健脾和胃,化濕消暑。

主治

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陽明經虛,不榮肌肉,陰中生瘡不癒。

藿香養胃湯由藿香、白朮、茯苓、神麴、烏藥、砂仁、薏苡仁、半夏曲、人參、蓽澄茄、甘草等中藥組成,具有健脾和胃、化濕消暑的功效,主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陽明經虛,不榮肌肉,陰中生瘡不癒。

文獻參考

  1. 《傷寒論》:"若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陽明經虛,不榮肌肉,陰中生瘡不癒,宜服藿香養胃湯。"
  2. 《本草綱目》:"藿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其功專於和中,辟穢,解暑,開胃,止嘔。"
  3. 中醫學大辭典》:"藿香養胃湯,具有健脾和胃、化濕消暑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暑濕感冒等症。"

傳統服藥法


藿香半兩,白朮半兩,白茯苓半兩,神曲(炒)半兩,烏藥(去木)半兩,縮砂仁半兩,薏苡仁(炒)半兩,半夏曲半兩,人參半兩,蓽澄茄3錢半,甘草(炙)3錢半。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2個,同煎7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性辛溫,味甘,入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濕、理氣和中、醒脾開胃的功效。白朮性甘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茯苓性甘淡,味平,入心、肺、脾、腎經,具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的功效。神麴性甘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功效。烏藥性辛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砂仁性辛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化濕和胃、行氣止痛的功效。薏苡仁性甘淡,味平,入脾、胃、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半夏曲性辛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人參性甘溫,味微苦,入肺、脾、心、腎經,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益肺健脾、寧心益智的功效。蓽澄茄性苦寒,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甘草性甘平,味甘,入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健脾和胃、化濕消暑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暑濕感冒等症。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3. 本方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下身癱瘓(截癱)嘔吐四肢痿軟無力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養胃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藿香1錢,陳皮1錢,厚朴(薑汁制)1錢,蒼朮(米泔水浸炒)1錢,甘草(炙)5分,半夏(薑汁制)1錢5分,白朮1錢2分。 主治:胃氣不和作嘔,及冬月胃受寒冷,嘔吐不止者。

藿香養胃湯,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藿香半兩,白朮半兩,白茯苓半兩,神曲(炒)半兩,烏藥(去木)半兩,縮砂仁半兩,薏苡仁(炒)半兩,半夏曲半兩,人參半兩,蓽澄茄3錢半,甘草(炙)3錢半。 主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陽明經虛,不榮肌肉,陰中生瘡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