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苓湯

HUO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0%
胃經 20%
心經 8%
腎經 8%
膀胱經 4%
肝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藿苓湯」及介紹

中藥方劑「藿苓湯」,主要成分為:藿香,白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紫蘇葉,甘草,澤瀉,豬苓,肉桂。

主治功效

  • 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
  • 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藿香:性溫,味辛、芳香,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2.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3. 厚朴:性溫,味辛、苦,歸肺、脾經,具有溫裡暖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4.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5. 半夏:性溫,味辛、苦,歸肺、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6.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7. 白芷:性溫,味辛、苦,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8.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9. 大腹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10.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11.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12.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13.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14.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藿苓湯」,主要成分為藿香,白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紫蘇葉,甘草,澤瀉,豬苓,肉桂。主治功效為: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具有發汗解表、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藿香、厚朴、白朮、赤茯苓、半夏、蒼朮、陳皮、甘草、豬苓、澤瀉、肉桂。
口渴者,去桂。
水2鐘,生薑3片,大棗2個,煎8分,不拘時候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藿香、白芷、紫蘇葉等芳香化濁,和胃止嘔;以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等健脾利水,止瀉;以厚朴、陳皮、半夏等燥濕化痰,行氣止嘔;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和胃止嘔、止瀉利水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和胃止嘔、止瀉利水的功效,但陰虛內熱、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腹瀉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藿苓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濟世良方》。 組成:藿香、厚朴、白朮、赤茯苓、半夏、蒼朮、陳皮、甘草、豬苓、澤瀉、肉桂。 主治: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

藿苓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藿香、白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蘇葉、甘草、澤瀉、豬苓、官桂。 主治:傷寒作瀉口渴,小水不利。霍亂內外兩傷,吐瀉交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