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丸

TONG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5%
大腸經 12%
肝經 12%
腎經 9%
胃經 9%
膀胱經 8%
心經 6%
小腸經 5%
三焦經 3%
心包經 1%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通靈丸是由三稜、石榴、杏仁、葶藶子、甘遂、大戟、大黃、巴豆、芫花、五靈脂、淡豆豉、烏梅等多味中藥組成的複方製劑,具有瀉下積滯、行氣活血、消積導滯、止痛化瘀的作用,主治長期患有癖塊,或是因為氣不協和,就會引發疼痛,胸中多有痞悶塞滯的感覺。

以下是藥方的各個成分及其功能:

1. 杏仁:

  • 味苦、性溫,入肺、大腸經。
  • 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2. 大黃:

  • 味苦、性寒,入大腸、胃、肝經。
  • 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3. 大戟:

  • 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
  • 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4. 淡豆豉:

  • 味苦、性寒,入肺、大腸經。
  • 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5. 甘遂:

  • 味辛、寒,歸大腸經,具有峻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等傳統療效。

6. 三稜:

  • 味辛、溫,歸脾、胃經。
  • 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7. 五靈脂:

  • 味苦、辛,性溫,主入肝、脾、腎經,功能功效包含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調經等。

8. 烏梅:

  • 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腎經,功能功效包含澀腸止瀉、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安神定驚、止血。

9. 芫花:

  • 味苦、辛,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

10. 葶藶子:

  • 味辛、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11. 石榴:

  • 味酸、澀,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止瀉、止血、止咳等功效。

12. 巴豆:

  • 味苦、辛,性溫,入大腸、胃經,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總結: 通靈丸藥方具有瀉下積滯、行氣活血、消積導滯、止痛化瘀的作用,主治長期患有癖塊,或是因為氣不協和,就會引發疼痛,胸中多有痞悶塞滯的感覺。藥方中的各味中藥材各有其功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但由於此方藥性猛烈,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1兩,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砒黃1分(細研),川烏頭1兩(去皮臍,生用),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自然銅1兩(細研)。
上為末,入巴豆,研令勻,別入生黑豆面二兩,拌和令勻,滴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生薑湯送下。膈上有涎即吐,有滯食血氣即轉下。

方劑組成解釋


通靈丸由三稜、石榴、杏仁、葶藶子、甘遂、大戟、大黃、巴豆、芫花、五靈脂、淡豆豉、烏梅等中藥組成。三稜、石榴、杏仁、葶藶子、甘遂、大戟、大黃、巴豆、芫花、五靈脂均具有通利大腸、消積化滯的功效,而淡豆豉、烏梅則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因此,通靈丸具有通利大腸、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久患癖塊,或因氣不和,即發疼痛,胸多痞塞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靈丸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痛風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多痰膝部腫大疼痛腳跟痛

相同名稱方劑


通靈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四。 組成:白附子1兩,僵蠶1兩(炒去絲),全蠍半兩(炒),麝香1字。 主治:男子、婦人手足痛風,不可忍者。

通靈丸,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荊三棱1兩,酸石榴(大者)2枚,杏仁1兩,苦葶藶1兩,甘遂1兩,大戟1兩,大黃1兩,巴豆1兩,芫花1兩,五靈脂1兩,鹽豉2兩,烏梅2兩。 主治:消化痰癥。主治:久患癖塊,或因氣不和,即發疼痛,胸多痞塞。

通靈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九。 組成:五靈脂1兩,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砒黃1分(細研),川烏頭1兩(去皮臍,生用),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自然銅1兩(細研)。 主治:食癥及惡血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