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火豁痰丸

QING HUO HUO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8%
脾經 15%
心經 13%
肝經 11%
大腸經 7%
膽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1%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火豁痰丸 」及其藥性

中藥方劑「清火豁痰丸」,主要成分包括:大黃、礞石、沉香、黃芩、黃連、梔子、連翹、天南星、半夏、白朮、枳實、川貝母、天花粉、陳皮、茯苓、神麴、青黛、玄明粉、甘草、白芥子。

藥性:

  1. 大黃:清熱瀉火、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2. 礞石: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收斂固澀、解毒消腫、化痰消積
  3.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4.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5.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6.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7.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8. 天南星: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
  9.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10.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11.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收斂、止瀉、解毒、利尿、消食化積、補氣
  12. 川貝母: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
  13. 天花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
  14.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15.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16.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17. 青黛: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18. 玄明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通便、利水消腫、潤燥、軟堅、利尿通便
  19.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20. 白芥子: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

總結: 中藥方劑「清火豁痰丸」具有清熱豁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等功效。適用於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噎塞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大黃(酒蒸)3兩,礞石(煅)5錢,沈香2錢,黃芩(酒炒)2兩,黃連(酒炒)2兩,梔子(炒)2兩,連翹1兩,天南星(制)2兩,半夏(制)2兩,白朮(炒)2兩,枳實(炒)2兩,貝母(去心)1兩5錢,天花粉1兩,陳皮1兩,白茯苓1兩,神曲(炒)1兩,青黛5錢,玄明粉7錢,甘草5錢,白芥子(炒)2兩。
上為末,生薑汁、竹瀝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生薑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大黃、礞石、沉香、黃芩、黃連、梔子、連翹、天南星、半夏、白朮、枳實、川貝母、天花粉、陳皮、茯苓、神麴、青黛、玄明粉、甘草、白芥子等十八味中藥組成。大黃、礞石、沉香具有清熱瀉火、通便的作用;黃芩、黃連、梔子具有清熱解毒、瀉火利咽的作用;連翹、天南星、半夏具有清熱化痰、豁痰開結的作用;白朮、枳實、川貝母、天花粉、陳皮、茯苓、神麴、青黛、玄明粉、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化痰止咳的作用;白芥子具有溫肺化痰、利咽開音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豁痰開結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時應注意控制用量,以免引起腹瀉。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清火豁痰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 組成:大黃(酒蒸)3兩,礞石(煅)5錢,沉香2錢,黃芩(酒炒)2兩,黃連(酒炒)2兩,梔子(炒)2兩,連翹1兩,天南星(制)2兩,半夏(制)2兩,白朮(炒)2兩,枳實(炒)2兩,貝母(去心)1兩5錢,天花粉1兩,陳皮1兩,白茯苓1兩,神曲(炒)1兩,青黛5錢,玄明粉7錢,甘草5錢,白芥子(炒)2兩。 主治: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鯁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