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仁湯

SUAN ZAO R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酸棗湯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脾經 18%
肝經 16%
膽經 16%
肺經 10%
腎經 8%
胃經 6%
心包經 4%
心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4-23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弦脈,細脈

舌象舌紅沒有津液

疼痛咽喉痛,心臟痛,頭頂痛,頭痛,四肢感到疼痛,坐骨神經痛,心絞痛

症狀睡眠障礙,心胸煩熱,暈眩,眼睛模糊,口乾口渴,經常疲勞想睡,心情煩燥,夜間盜汗,心悸,排尿困難,夜盲,幼兒手足心熱,嘴裡發苦,夜間多夢,在晚上或夜間會發熱

現代疾病心律不整,神經衰弱症,精神分裂症,原發性高血壓,心肌炎,慢性腎衰竭,肺氣腫,低血壓,心包炎,心肌梗塞,類風濕性關節炎,五十肩,心內膜炎,肺結核,貧血

方劑介紹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主要功用是「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主治虛勞、虛煩失眠證、心悸不安、盜汗、頭暈目眩、口乾口燥、舌紅,脈細弦。

造成虛勞失眠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心脾兩虛所造成,也些是肝血不足、心神失養所造成,也有因外感傷寒之後餘熱未盡,熱擾心神所造成。

酸棗仁湯所治的主要是: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虛熱內擾,心神失養所造成的失眠。

由於肝藏血,血舍魂,心主神,肝藏魂。人在睡覺時,躺臥下來血就會歸於肝臟。古人提出:「人寤則魂寓於目,寐則歸於肝。」

《金匱要略心典》提到:「肝血充足,魂能守舍,則夜寐安寧。」《黃帝內經》提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 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曰不瞑矣。」

平時虛勞過多的人,體內肝血不足,魂魄不能守舍。由於肝為剛臟,內寄相火,陰血虛而生內熱,虛熱上擾則心神不寧,所以出現「虛煩不得眠」,這種失眠就是明明很累了,卻睡不著覺。

基於五行原理,肝屬木,心屬火,肝木可以生心火。當肝血不足時,木無法生火,心火失所養,就會出現心悸不安。

肝陰不足時,陰不斂陽就會出現「肝陽上亢」,陽升風動隨著肝經上擾於頭目,所以出現頭暈目眩。

體內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所以口乾口燥。陰血不足時陰虛內熱,容易盜汗、舌紅、脈細弦,這些都是肝血不足,陰虛內熱之症狀。

《黃帝內經》提到:「虛則補之」、「損者益之」之治療原則,既然肝血不足、虛熱上擾,就要「養血補肝、清熱除煩、寧心安神」。

現代人肝血不足,虛煩上擾
現代人肝血不足,虛煩上擾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以生血氣,其味酸」,所以方中重用酸棗仁,性平味酸,入心、肝二經,養肝血,安心神。《名醫別錄》提出酸棗仁「主煩心不得眠......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

茯苓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日華子本草》提出「補虛勞七傷.....開心益智,止健忘,寧心神。茯苓與酸棗仁相配,以加強寧心安神之效。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泄之。」運用川芍之辛溫芳香,主入肝經,以調暢氣機,疏達肝氣,與酸棗仁配伍,酸收與辛散並用,相輔相成,具有養血調肝安神之妙。

《本草綱目》提到「川芎乃血中之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之」。

知母苦甘性寒,入肺、胃、腎經,《日華子本草》提出「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景岳全書》稱其「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是「滋陰降火之要藥」。

甘草除了可以補益中氣,配合茯苓可健脾,配合酸棗仁酸甘合化,養肝陰,緩肝急。緩川芎之辛燥,防其疏泄肝氣太過。全方配伍共成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功,虛煩不眠心悸之證可痊癒。

本方源自於漢朝的《傷寒雜病論》,對後世養血調肝、安神法的運用具有深遠的影響!

酸棗仁湯與歸脾湯均有養血安神的作用,用治心血不足之失眠、心悸等證。酸棗仁湯運用酸味之酸棗仁養血安神,主治肝血不足,虛火內擾心神所致心煩失眠。

歸脾湯則是治心脾兩虛,重點在脾,使脾旺氣血生化有源,氣血並補,重在補氣,意在生血。

「天王補心丹」也是類似方劑,重用生地黃,並與二冬、玄參等滋陰清熱為伍,更與大隊養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心腎陰虧血少,虛火內擾之虛煩失眠伴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加減法:若心煩不眠,屬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較甚者,合二至丸或加生地黃、玄參、白芍等,以養血滋陰清熱。兼見盜汗甚者,加五味子、白芍、浮小麥以安神斂汗。

心悸較重者,加龍齒、龜甲、珍珠母等以鎮驚安神。心悸多夢,時有驚醒,舌淡,脈細弦,屬心膽氣虛者,可加黨參、龍齒以益氣鎮驚。如精神抑鬱,心煩不眠較甚者,可合甘麥大棗湯加夜交藤、合歡皮以緩肝安神解鬱,或加入合歡花、夜交藤、石菖蒲、鬱金等解鬱安神之品,療效更好。

酸棗仁湯現代運用於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神經官能症、陣發性心動過速、更年期綜合症、精神障礙(憂鬱症、焦慮性神經症、精神分裂妄想症),屬於心肝血虛,虛熱內擾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傳統服藥法


上五味,以水8升,煮酸棗仁得6升,內諸藥煮取3升,分溫3服。

方劑組成解釋


治宜養血以安神,清熱以除煩。方中重用酸棗仁為君,以其甘酸質潤,入心、肝之經,養血補肝,寧心安神。 茯苓寧心安神;知母苦寒質潤,滋陰潤燥,清熱除煩,共為臣藥。與君藥相伍,以助安神除煩之功。 佐以川芎之辛散,調肝血而疏肝氣,與大量之酸棗仁相伍,辛散與酸收並用,補血與行血結合,具有養血調肝之妙。 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為使。諸藥相伍,標本兼治,養中兼清,補中有行,共奏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


  • 酸棗仁可以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進而起到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多種生物鹼,可以增加腸蠕動,改善便秘等腸道問題。酸棗仁中含有豐富的多酚化合物,可以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腫瘤等作用。含有一些鎮靜劑,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
  • 川芎:能麻痺神經中樞,從而鎮靜、鎮痛。
  • 茯苓:茯苓中含有多種多醣類和多酚類化合物,能夠調節免疫功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具有降低血壓和心率的作用,能夠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道分泌和消化功能,改善腹部脹滿、腸胃不適等症狀。能夠抑制炎症反應,有一定的抗發炎作用。
  • 知母能降低神皮系統的興奮性,與酸棗仁配伍可降低大腦皮層的過度興奮。知母具有潤燥作用,能夠滋潤肌膚,增強皮膚光澤,對於口乾舌燥、喉嚨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知母能夠發揮鎮靜和鎮痙的作用,對於癫痫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酸棗仁湯的經絡型態


要體會酸棗仁湯的提到的「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虛熱內擾」現象其實很容易。任何人只要熬夜幾天,累積過多的疲勞之後,就會漸漸感到虛弱、煩躁,身體逐漸發熱,這就是陰虛發熱的現象。

如何從經絡的角度來看,過度疲勞的人會出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型態,同時少陽經與陽明經的能量會逐步提升,這就是一種「陰虛發熱」的過程。

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現象
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現象

依照不少會員的長期觀察後發現,酸棗仁湯適用於在鐵三角經絡型態發展的初期階段,可謂神效。如果是一年四季都出現這種經絡型態的話,運用酸棗仁湯效果就有限了,各位讀者也可以親身驗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酸棗仁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組成:棗仁(微炒)1錢,人參1錢,麥冬3錢,竹茹2錢。 主治:病後氣血俱虛,內亡津液,煩熱,諸虛不眠者。

酸棗仁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五。 組成:當歸、白芍(炒)、生地、茯苓、酸棗仁(炒)、知母(炒)、黃柏(炒)、五味子、人參、黃耆(炙)。 主治:心虛,陰氣不斂,盜汗,睡則多驚。

酸棗仁湯, 出處:《痘疹心法》卷十二。 組成:酸棗仁(去殼,取仁)、甘草(炙)、生地黃、梔子仁、麥門冬、人參、當歸身各等分。 主治:痘疹太密,血虛,煩躁不得眠者。心肺虛熱,煩躁驚啼;痘疹血熱血燥。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酸棗仁(微炒)2兩,人參1兩,石膏(碎)半兩,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半兩,知母(切,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汗後,虛煩不得眠睡。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酸棗仁(炒)2兩,薏苡仁(炒)1兩半,人參3分,茯神(去木)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主治:風毒散攻,下焦冷註,四肢疼痛,腳膝(疒帬)痹;及風邪乾臟,心神恍惚,筋脈拘攣。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酸棗仁(生,研)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杜仲(去粗皮,酥炙)1兩半,五加皮1兩半,萆薢1兩,桂(去粗皮)1兩,茯神(去木)3兩。 主治:腎風勞,兩骽冷痛,腰脊不可俯仰,行履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