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化痰湯

QING RE HUA T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扶夀精方》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1%
肺經 20%
肝經 10%
心經 9%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腎經 1%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清熱化痰湯

組成:

甘草、生薑、半夏、蒼朮、川貝母、茯苓、山楂、橘紅、黃連、桔梗、香附、枳實。

性味:

甘、微辣,性溫。

歸經:

脾、胃、肺、肝、腎經。

功效:

清熱化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補陽益氣、散結、燥濕、止血、斂瘡、止瀉。

主治:

中風痰熱:中風後出現痰熱,神志不清,舌頭僵硬,說話困難。

痰火內發:體內痰火上升,神志恍惚,言語失常,頭暈腳軟。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10-15克,一日2-3次。

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不宜服用。

藥理作用:

清熱化痰湯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補陽益氣、散結、燥濕、止血、斂瘡、止瀉等多種功效。

臨牀應用:

清熱化痰湯可治療中風痰熱、痰火內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濕熱痞滿、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膿瘍、癤子、瘡瘍、食慾不振、胸悶脘痞、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總結:

清熱化痰湯是中藥方劑的一種,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補陽益氣、散結、燥濕、止血、斂瘡、止瀉等多種功效。臨牀上,清熱化痰湯可治療中風痰熱、痰火內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濕熱痞滿、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膿瘍、癤子、瘡瘍、食慾不振、胸悶脘痞、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化痰湯由半夏、生薑、枳實、香附、川貝母、茯苓、山楂、橘紅、黃連、桔梗、蒼朮、甘草等中藥組成。半夏、生薑、枳實、香附、川貝母、茯苓、山楂、橘紅、黃連、桔梗、蒼朮、甘草等中藥均具有清熱化痰、利咽開竅的作用,因此清熱化痰湯具有清熱化痰、利咽開竅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熱化痰湯是一首中醫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小兒驚巒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舌炎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急性會厭炎四肢抽搐舌頭痛咽喉痛口乾口渴多痰牙齒痛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化痰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橘紅、麥冬(去心)、半夏(薑制)、赤苓、黃芩、竹茹、甘草(生)、川連、枳殼(麸炒)、桔梗、膽星。 主治:小兒急驚風,痰兼熱者。

清熱化痰湯, 出處:《口齒類要》。 組成:貝母1錢,天花粉1錢,枳實(炒)1錢,桔梗1錢,黃芩1錢2分,黃連1錢2分,玄參7分,升麻7分,甘草5分。 主治:痰熱咽痛,口舌腫痛,齒痛,口渴脈滑。

清熱化痰湯, 出處:《金鑑》卷二十八。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橘紅、半夏、麥冬、石菖蒲、枳實、木香、竹茹、黃芩、黃連、南星。 主治:中風痰熱,神氣不清,舌強難言;及痰火內發,神短忽忽,言語失常,頭眩腳軟。

清熱化痰湯,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 清熱化痰湯(《扶夀精方》。)出處:《扶夀精方》。組成:半夏(湯泡7次,薑汁拌)1錢2分,枳實(面炒)1錢半,香附(童便浸)1錢半,貝母1錢半,白茯苓1錢,山楂肉1錢,橘紅8分,黃連(炒)8分,桔梗7分,蒼朮(米泔浸)7分,甘草2分。主治:化熱痰,清鬱氣。 。 主治:化熱痰,清鬱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