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補中湯

JIA JIAN BU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心經 20%
肺經 16%
腎經 10%
三焦經 8%
肝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5%
心包經 1%
膽經 1%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補中湯 」,主要成分是:生地黃、人參、茯苓、白朮、當歸、甘草、半夏、黃耆、川芎、柴胡。

生地黃: 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用於陰虛火旺,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等症。

人參: 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功效:補氣生津,益氣健脾,養陰益血,寧心安神。用於氣虛乏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食慾不振,久痢久瀉等症。

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安神鎮靜。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泄瀉,失眠多夢等症。

白朮: 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止瀉固表。用於脾虛泄瀉,腹脹便溏,痰飲嘔吐,自汗盜汗等症。

當歸: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消腫止痛。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甘草: 性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益中,益氣補脾,生津止渴,緩急止痛,瀉火解毒。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半夏: 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腫散結。用於痰多咳嗽,嘔吐呃逆,胸腹脹滿,水腫,瘰癧痰核等症。

黃耆: 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功效:補氣固表,益氣生津,利水消腫。用於氣虛乏力,自汗盜汗,泄瀉久痢,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川芎: 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功效: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用於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柴胡: 性微寒,味苦。歸少陽經。功效:疎肝解鬱,清熱退燒,解表散邪。用於感冒發熱,頭痛身痛,腹脹胸悶,泄瀉腹痛等症。

主治功效 整天高談闊論,整夜聚會聊天,導致氣血內傷,口乾舌渴,精神疲倦,因而感冒風寒,頭痛鼻塞,氣急喘不過氣來。

總結 中藥方劑「 加減補中湯 」,主要成分是生地黃、人參、茯苓、白朮、當歸、甘草、半夏、黃耆、川芎、柴胡,主要功效是補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用於氣血兩虛,陰虛火旺,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地3錢,人參3錢,茯苓3錢,白朮5錢,當歸5錢,甘草1錢,半夏1錢,黃耆1兩,川芎1錢,柴胡1錢。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 生地黃:滋陰補血,涼血止血。
  • 人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
  • 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和中。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黃耆:補氣固表,利尿消腫。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柴胡:疏肝解郁,和解表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滋膩生痰的副作用,陰虛內熱、痰濕重者慎用。
  • 本方不宜與藜蘆、五靈脂、皂角刺等同用。

相關疾病


頭痛經常疲勞想睡感冒鼻塞氣喘原發性高血壓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補中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人參、黃耆、甘草、白朮、砂仁、肉豆蔻、陳皮各等分。 主治:脾冷而食不磨者。

加減補中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生地3錢,人參3錢,茯苓3錢,白朮5錢,當歸5錢,甘草1錢,半夏1錢,黃耆1兩,川芎1錢,柴胡1錢。 主治:終日高談,連宵聚語,氣血內傷,口乾舌渴,精神倦怠,而感冒風寒,頭痛鼻塞,氣急作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