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芒消湯

ZHI MU MANG XIAO TANG | 更多圖表

寒性指數

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心經 13%
肺經 13%
肝經 11%
大腸經 10%
三焦經 6%
脾經 6%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腎經 5%
膽經 5%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脾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知母芒消湯」

知母芒消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主要適用於治療乳腺炎、瘡癤腫毒、熱淋澀痛等疾病。

方劑組成: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甘草:性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益氣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瀉下通便的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主治功效:

乳石發動:乳腺炎發作。 表裏俱熱:身體內外都有熱。 身體生瘡:皮膚上長瘡。 或發癰癤:或者長疔瘡或膿瘡。 大小便不利:小便和排便都不順暢。

方劑組成介紹: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梔子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總結:

知母芒消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主要適用於治療乳腺炎、瘡癤腫毒、熱淋澀痛等疾病。方劑組成包括知母、甘草、梔子、大黃、黃芩五味中藥,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梔子仁27枚,大黃(銼,炒)4兩,黃芩(去黑心)2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煎至1盞半,去滓,入芒消末1錢匕,更煎2-3沸,分2次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清熱瀉火,甘草緩急和中,梔子清熱利尿,大黃通便,黃芩清熱解毒。本方以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為主,兼以瀉火緩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芒消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三。 組成: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梔子仁27枚,大黃(銼,炒)4兩,黃芩(去黑心)2兩。 主治:乳石發動,表裏俱熱,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