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葶藶丸

DA TING L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膀胱經 14%
心經 13%
肺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膽經 4%
腎經 0%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葶藶丸 」介紹

大葶藶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葶藶子、赤茯苓、橘皮、甘遂、牽牛子、鬱李仁等,具有利水消腫、瀉下通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上氣不得臥、頭面身體悉腫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遂:**性寒烈,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逐水消腫的功效。甘遂瀉下之力猛烈,常用於治療便祕、腹脹、水腫等症狀,但因其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
  •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腎、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滲濕、驅蟲殺蟲的功效。牽牛子瀉下之力較甘遂緩和,但仍有峻下之性,常用於治療便祕、水腫、蛔蟲病等症狀。
  • **橘皮:**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橘皮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痰多咳嗽等症狀。
  • **鬱李仁:**性微寒,味苦辛,入肺、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消腫、降氣潤燥的功效。鬱李仁常用於治療便祕、水腫、氣滯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
  • **葶藶子:**性寒,味苦辛,入肺、腎經,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肺熱利咽的功效。葶藶子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咽喉腫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大葶藶丸具有利水消腫、瀉下通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1. **水腫:**身體出現浮腫的症狀,多由氣血運行不暢、水液代謝異常引起。
  2. **上氣不得臥:**呼吸困難,不能平躺,多由肺氣虛弱、痰飲水液阻滯引起。
  3. **頭面身體悉腫:**頭部、面部、身體各部位都出現腫脹,多由水液代謝異常、氣血運行不暢引起。

總結

大葶藶丸是一款具有利水消腫、瀉下通便功效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水腫、上氣不得臥、頭面身體悉腫等症狀。但由於大葶藶丸中含有甘遂、牽牛子等峻下之藥,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大葶藶丸。

傳統服藥法


葶藶1兩1分(熬,研如泥),澤漆莖(熬)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遂3分,牽牛子3分,鬱李仁(研)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稍加至7丸,以赤小豆飲及大麻子飲送下,1日2次。以大小便微利為度。若渴,即飲以小豆、麻子等汁。

方劑組成解釋


大葶藶子、赤茯苓、橘皮、甘遂、牽牛子、鬱李仁都是利水消腫的中藥。大葶藶子能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赤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橘皮能理氣化痰、燥濕利水;甘遂能瀉水逐水、通利大腸;牽牛子能通利大腸、逐水消腫;鬱李仁能利水消腫、潤腸通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氣喘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大葶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葶藶1兩1分(熬,研如泥),澤漆莖(熬)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遂3分,牽牛子3分,鬱李仁(研)半兩。 主治:水腫,上氣不得卧,頭面身體悉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