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痛丸

CHU T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9%
胃經 14%
肺經 11%
心經 10%
三焦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4%
膽經 3%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除痛丸,中藥方劑,緩解疼痛之良藥

中藥方劑「除痛丸」,由青皮、萊菔子、木香、川楝子、當歸、香附、肉桂、沒藥、紫蘇葉、檀香、砂仁組成,各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緩解疼痛的功效。

  • 青皮: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萊菔子:味辛、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止咳化痰、降氣等功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

  •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 檀香: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活絡止痛、健脾胃等功效。

  •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除痛丸」主治功效包括:

  • 肝氣逆滿:肝氣上逆,導致肝臟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胸脅脹滿、呃逆等症狀。

  • 兩脅脹痛:左右肋部疼痛,多由肝氣鬱結、肝火旺盛引起。

  • 胃脘脹痛:胃脘部脹痛,多由飲食不節、胃氣不和引起。

  • 諸疝腫痛:各種疝氣引起的腫痛。

  • 胸膈刺痛:胸部、膈肌疼痛,多由氣滯血瘀、痰熱阻絡引起。

  • 婦人經痛:婦女月經期間出現的小腹疼痛,多由氣滯血瘀、寒凝血滯等原因引起。

  • 腰腿疼痛:腰部和腿部疼痛,多由腎虛、風寒濕邪侵襲、跌打損傷等原因引起。

  • 吐血肋痛:吐血、肋部疼痛,多由肝火旺盛、瘀血阻滯、陰虛火旺等原因引起。

傳統服藥法


木香半兩,乳香(別研)半兩,沈香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去白)半兩,枳實(麩炒,去瓤)半兩,吳茱萸(湯洗7次)半兩,京三稜(煨香,切)半兩,蓬莪茂(煨香,切)半兩,黑牽牛4兩(取1出細末1兩半余不用),麝香1錢半(別研),陳橘皮(去白)半兩(銼,用巴豆去殼2兩,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末,入麝香乳香別研勻,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以溫生薑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青皮、萊菔子、木香、川楝子、當歸、香附、肉桂、沒藥、紫蘇葉、檀香、砂仁均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本方以此為主,配伍成方,共奏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膽結石胃腸出血肋間神經疼痛身體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睪丸疼痛腫脹吞咽障礙吐血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除痛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盔沉3錢,青皮3錢,萊菔炭5錢,台烏4錢,木香5錢,川楝子3錢,香橼3錢,油朴3錢,當歸1兩,香附1兩,油桂3錢,十開蔻1兩,明沒藥7錢,紫蘇3錢,白檀香3錢,砂仁4錢,內金5錢,蘇合油1錢。 主治:通氣止痛,鎮靜神經。主治:肝氣逆滿,兩脅脹痛,胃脘脹痛,諸疝腫痛,胸膈刺痛,婦人經痛,腰腿疼痛,吐血肋痛。

除痛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木香半兩,乳香(别研)半兩,沉香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去白)半兩,枳實(麸炒,去瓤)半兩,吳茱萸(湯洗7次)半兩,京三棱(煨香,切)半兩,蓬莪荗(煨香,切)半兩,黑牽牛4兩(取1出細末1兩半餘不用),麝香1錢半(别研),陳橘皮(去白)半兩(銼,用巴豆去殼2兩,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 主治:中焦積寒,心腹疼痛,嘔噦清水,自汗短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