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散

MAN JING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1%
心經 17%
脾經 9%
腎經 8%
肝經 6%
膽經 4%
膀胱經 0%
大腸經 0%
心包經 0%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蔓荊子散

整體功效: 清熱解表,止頭痛眩暈

主治: 風頭旋,暈悶,起則欲倒。

風頭旋,暈悶,起則欲倒。指的是頭部旋轉,頭暈目眩,起身時感覺要倒下。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蔓荊子1兩,酸棗仁1兩(微炒),防風1兩(去蘆頭),百合2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桂心1兩,薏苡仁2兩半,木通1兩半(銼),牽牛子3兩(微炒)。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蔓荊子、赤箭、細辛、麥門冬、地骨皮、石膏、黃芩、防風、羚羊角、枳殼、川芎、茯神、菊花、甘草、半夏組成。蔓荊子、赤箭、細辛、麥門冬、地骨皮、石膏、黃芩、防風、羚羊角、枳殼、川芎、茯神、菊花、甘草均具有清熱解表、止頭痛眩暈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嘔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請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全身性水腫多痰眼睛模糊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蔓荊子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蔓荊子1兩,生乾地黃1兩,地骨皮1兩,角蒿1兩,鬱李根皮2兩。 主治:牙齒根宣露挺出,皆是積熱風毒所爲者。

蔓荊子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川升麻、木通、赤芍藥、桑白皮(炒)、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前胡、甘菊、赤茯苓、蔓荊子、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內熱,耳出膿汁。

蔓荊子散, 出處:《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蔓荊子1錢,粉乾葛1錢,赤芍藥1錢,信前胡1錢,桑白皮1錢,淮木通1錢,懷生地1錢,杭麥冬1錢,赤茯苓1錢,綠升麻5分,小甘草5分。 主治:小兒腎氣上衝,灌爲聤耳。

蔓荊子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蔓荊子1兩,酸棗仁1兩(微炒),防風1兩(去蘆頭),百合2兩,枳實1兩(麸炒微黃),桂心1兩,薏苡仁2兩半,木通1兩半(銼),牽牛子3兩(微炒)。 主治:虛勞傷筋,風引筋脈,拘攣疼痛,或時肢節浮腫,手指不可拳。

蔓荊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蔓荊子3分,赤箭半兩,細辛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地骨皮半兩,石膏1兩,黃芩3分,防風3分(去蘆頭),羚羊角屑3分,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川芎3分,茯神3分,甘菊花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 主治:風頭旋,暈悶,起則欲倒。

蔓荊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蔓荊子3分,防風3分(去蘆頭),羌治3分,川芎2分,羚羊角屑3分,細辛半兩,枳殼2分(麸炒微黃,去瓤),甘菊花半兩,前胡3分(去蘆頭),白芷半兩,藁本半兩,石膏2兩,赤茯苓3分,旋覆花3兩,麻黃3分(去根節),荊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風眩,頭目昏悶煩疼,言語謇澀,痰逆,不下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