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湯

CHANG Y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17%
胃經 17%
脾經 14%
肝經 14%
腎經 8%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腸癰湯為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牡丹皮、甘草、敗醬草、生薑、茯苓、薏苡仁、桔梗、麥門冬、丹參、白芍、生地黃等。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敗醬草性寒、味苦,入肺經、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排膿、活血化瘀之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腸癰湯主治功效為腸癰,膿液已形成,脈搏數急,不可用瀉下法。

傳統服藥法


牡丹2兩,甘草2兩,敗醬2兩,生薑2兩,茯苓2兩,薏苡仁3兩,桔梗3兩,麥門冬3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每日3次。

方劑組成解釋


牡丹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敗醬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薑辛溫發散,散寒止痛;茯苓健脾利水,滲濕止瀉;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止瀉;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麥門冬養陰清肺,潤燥止咳;丹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生地黃滋陰清熱,涼血止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腸癰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五引《集驗方》。 組成:薏苡仁1升,牡丹皮3兩,桃仁3兩,冬瓜仁1升。 主治:排膿解毒。主治:腸癰、胃癰。

腸癰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牡丹2兩,甘草2兩,敗醬2兩,生薑2兩,茯苓2兩,薏苡仁3兩,桔梗3兩,麥門冬3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 主治:腸癰,膿成脈數,不可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