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脾清肝理濕飲

DIAO PI QING GAN LI SH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7%
腎經 15%
肝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0%
膀胱經 7%
心包經 3%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脾胃濕熱,或心肝鬱悶,氣滯夾濕,以及腎陰濕熱,膀胱之氣不化,小便渾濁發紅或稀少,時間一長就變成白色,形狀像米泔水,或少腹拘急,疼痛牽引到臍下,就會出現小便淋瀝疼痛的症狀。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組成介紹:

  1.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2. 白癬皮: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的功效。

  3. 車前子:性寒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4.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5.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功效。

  6.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7. 生地黃:性涼,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8.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9.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心肝鬱悶、氣滯夾濕、腎陰濕熱等症狀。其組成包括白扁豆、白癬皮、車前子、陳皮、丹參、茯苓、生地黃、薏苡仁、澤瀉等,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滋陰補血等功效。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茯苓、澤瀉、白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濕為主,配以陳皮、丹參、生地黃清肝理氣,白癬皮、車前子清熱利尿,共奏健脾利濕,清肝理氣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慢性肝炎容易焦慮恐懼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下腹部痛容易憂鬱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調脾清肝理濕飲,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茯苓3錢(朱染),炒茅朮1錢5分,廣皮1錢5分,殼砂1錢(研),薏米3錢(炒),扁豆3錢(炒),澤瀉2錢,酒膽草1錢5分,丹參2錢,次生地3錢,白鮮皮2錢,車前子3錢(包煎)。 主治:脾胃濕熱,或心肝鬱悶,氣滯夾濕,及腎陰濕熱,膀胱之氣不化,小水渾赤或少,頃則變白色,形如米泔,或少腹弦急,痛引子臍,則小水淋瀝作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