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湯

DIAO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衡要》卷六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6%
肺經 20%
腎經 13%
三焦經 3%
肝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調氣湯

中藥方劑「調氣湯」,主要成分是:白荳蔻、丁香、檀香、砂仁、木香,主治功效是: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導致氣機不暢而發生的厥證。

白荳蔻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主要功效有:溫中散寒,緩和脾胃虛寒;行氣止嘔,疏通氣機;解暑除煩,緩解過量飲酒引起的胃腸道不適、頭痛、噁心等症狀。

丁香

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木香

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砂仁

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主治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腹瀉、腹部不適、氣滯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脾虛濕滯、中焦氣滯之證、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它芳香健胃,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液分泌,緩解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檀香

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活絡止痛、健脾胃等功效。可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緩解因寒引起的疼痛、腹痛、腹瀉等症狀;可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痛、腹痛、胃痛、食少等症;可減少疼痛感覺,止痛。活血,促進血液循環,組織修復,緩解疼痛;可引胃氣上升,幫助進食,調理脾胃,疏利胸膈。檀香可口服或外用,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不宜服用,熱性體質的人也不宜服用,過敏體質的人慎用。

總結

中藥方劑「調氣湯」,主要成分是:白荳蔻、丁香、檀香、砂仁、木香,主治功效是: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導致氣機不暢而發生的厥證。該方劑具有溫暖脾胃陽氣、行氣止嘔、健脾健胃、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香附、烏藥、陳皮、青皮、砂仁、甘草、木香、藿香。水煎服。
(《醫略六書》卷二十三)。《醫略六書》本方用,香附一錢半(炒)、烏藥一錢半、青皮一錢半(炒)、木香一錢、陳皮一錢半、藿香一錢半、甘草五分、砂仁一錢(炒)。水煎去滓,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調氣湯由白荳蔻、丁香、檀香、砂仁、木香等五味藥組成。白荳蔻具有理氣和中、溫中散寒的作用;丁香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檀香具有理氣和中、溫中散寒的作用;砂仁具有理氣和中、溫中散寒的作用;木香具有理氣和中、溫中散寒的作用。五味藥合用,共奏理氣和中、溫中散寒、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氣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瞳神散大氣喘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容易焦慮恐懼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胃下垂腹瀉容易憂鬱容易生氣舌苔白膩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調氣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六。 組成:香附、烏藥、陳皮、青皮、砂仁、甘草、木香、藿香。 主治:氣逆心痛。

調氣湯, 出處:《衡要》卷六。 組成:白蔻1兩,丁香1兩,檀香5錢,砂仁5錢,炙草1兩,木香5錢。 主治:氣鬱作厥。

調氣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玉竹、麥冬、蘇子、炙草、橘紅、白前、土沙參、白茯苓、淮山藥。 主治:疹後肺氣受傷而嗆者。

調氣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五。 組成:白芍藥1錢,陳皮1錢,生地黃1錢,黃柏(鹽水炒)1錢,香附子(醋制)1錢,知母(鹽水炒)1錢,當歸身1錢,枳亮8分,白茯苓8分,甘草(用生梢)5分。 主治:因暴怒,以致瞳神散大者。

調氣湯,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組成:代赭石18g(布包),旋復花6g(布包),牛膝9g,丹參15g,瓜蔞15g,鬱金9g,白芍9g,柴胡6g,陳皮9g,枳殼9g,蘇梗6g,桔梗6g,木香6g。 主治:理氣、活血、解鬱。主治:食管狹窄,食管憩室。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舌苔白膩,脈弦。

調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京三棱(煨,銼)1兩,木香1兩,檳榔(煨銼)3分,草豆蔻(去皮)1兩半,高良薑1兩半,當歸(切,焙)半兩,芎藭半兩,桂(去粗皮)3分,人參3分,芍藥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曲(微炒)1兩,阿魏(面裹煨,研)半兩。 主治:註氣,背膊疼痛,心胸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