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飲

DI Y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7%
脾經 15%
大腸經 12%
心經 10%
胃經 10%
腎經 7%
小腸經 5%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地榆飲:專治兒童冷熱痢與腹痛下痢

中藥方劑「地榆飲」,主要成分為:地榆、甘草、赤芍、枳殼,主治功效為:小兒冷熱痢:兒童患有冷熱痢疾,腹痛下痢:肚子疼痛,拉肚子,赤白頻並:腹瀉症狀時而赤色、時而白色,且頻繁發作。

地榆:止血、清熱解毒

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地榆涼血止血之效顯著,尤宜於下焦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症;能清熱解毒,治療燙傷、濕疹、瘡瘍腫毒等熱毒壅滯之疾;能清熱涼血,可用於治療熱毒性疾病、出血等症狀;斂瘡之效顯著,可治療外傷出血、瘡瘍腫痛、痤瘡等症;能排膿止痛,促進瘡口癒合,消腫止痛,是治療瘡痍、癰腫、疔瘡、膿瘍等膿血疾病的良藥。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它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水腫、淋巴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血熱瘀滯、月經不調、貧血、肝炎等。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總結

「地榆飲」方劑主要由地榆、甘草、赤芍、枳殼組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可有效治療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並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地榆3分,甘草2分,赤芍藥(炒)2分,枳殼2分。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清熱涼血,甘草緩和地榆的瀉下作用,赤芍活血止血,枳殼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地榆3兩,赤石脂1兩。 主治:傷寒後下痢赤白。

地榆飲,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地榆3分,甘草2分,芍藥1錢,當歸1錢。 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赤白頻並。

地榆飲, 出處:《保嬰撮要》卷七。 組成:地榆3分,甘草2分,赤芍藥(炒)2分,枳殼2分。 主治: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並。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地榆(銼,焙乾)1兩,酸石榴皮1兩,黃連(去須)3兩,當歸(銼,炒)2兩。 主治:産後赤日痢,久不止,臍腹(疒丂)痛。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地榆1兩,當歸(切,焙)2兩,艾葉2兩,人參2兩,生乾地黃(焙)3兩,桂(去粗皮)1兩。 主治:産後惡露下多,心煩氣短,食少多倦。

地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地榆3分,黃柏(去粗皮,炙)3分,黃連(去須)3分,馬芹子(炒)3分,黃芩(去黑心)3分,蔓菁根(洗,切)半兩。 主治:小兒蠱毒血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