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痿湯

PI W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20%
肝經 18%
脾經 16%
胃經 12%
膀胱經 4%
腎經 4%
三焦經 3%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脾痿湯

脾痿湯是中醫中藥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清熱利濕、消暑除煩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臟虛弱、氣血不足、食慾不振、腹瀉、倦怠乏力等症狀。

組成

脾痿湯主要由八種中藥材組成,分別是:生地黃、當歸、白芍、白朮、甘草、滑石、梔子、茯苓。

  1. 生地黃: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虛發熱、口乾舌燥、失眠多夢等症狀。
  2. 當歸: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惡露不絕等症狀。
  3. 白芍:白芍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氣鬱結、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4. 白朮:白朮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水腫、自汗盜汗等症狀。
  5. 甘草:甘草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氣弱、倦怠乏力、咳嗽氣喘等症狀。
  6. 滑石:滑石具有清熱利濕、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暑熱煩渴、小便不利、淋漓澀痛等症狀。
  7. 梔子: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發熱、口乾舌燥、瘡瘍腫痛等症狀。
  8. 茯苓: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症狀。

主治功效

脾痿湯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清熱利濕、消暑除煩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臟虛弱、氣血不足、食慾不振、腹瀉、倦怠乏力等症狀。脾痿湯中的生地黃、當歸、白芍具有補氣益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白朮、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滑石、梔子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以祛除體內濕熱,改善腹瀉的症狀。茯苓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體質,改善倦怠乏力的症狀。

用法用量

脾痿湯的用法用量一般為每日1劑,水煎服。具體的用量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酌情加減。

禁忌事項

脾痿湯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宜自行服用。脾虛泄瀉者慎用。

總結

脾痿湯是中醫中藥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清熱利濕、消暑除煩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臟虛弱、氣血不足、食慾不振、腹瀉、倦怠乏力等症狀。脾痿湯中的生地黃、當歸、白芍具有補氣益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白朮、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滑石、梔子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以祛除體內濕熱,改善腹瀉的症狀。茯苓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體質,改善倦怠乏力的症狀。脾痿湯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宜自行服用。脾虛泄瀉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生地2錢,當歸8分,白芍1錢,白朮8分,甘草5分,滑石1錢,梔子8分,茯苓1錢。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當歸、白芍、白朮、甘草均具有健脾益氣、養血潤燥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消瘦、乏力、腹脹、便溏等症。滑石、梔子、茯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濕熱內蘊、癰腫瘡毒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虛濕盛者宜服,脾虛無濕者慎服。

相關疾病


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脾痿湯, 出處:《脈症正宗》卷一。 組成:生地2錢,當歸8分,白芍1錢,白朮8分,甘草5分,滑石1錢,梔子8分,茯苓1錢。 主治:脾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