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地黃湯

QIAN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5%
脾經 12%
胃經 12%
膽經 9%
肺經 9%
大腸經 9%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小腸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乾地黃湯」:清熱瀉火、滋陰養血

乾地黃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生地黃、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甘草。

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主治功效:

乾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病後,體內餘熱未清的症狀,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養血的功效。

適應症:

乾地黃湯適應於傷寒病後,體內餘熱未清,症狀包括發熱、口渴、心煩、失眠、盜汗、大便乾燥等。

用法用量:

乾地黃湯一般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注意事項:

  1. 乾地黃湯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2. 服用乾地黃湯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3. 服用乾地黃湯後,若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4.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慎用乾地黃湯。

總結:

中藥方劑「乾地黃湯」主要成分是生地黃、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甘草,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養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病後,體內餘熱未清的症狀。服用乾地黃湯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並注意相關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1兩,澤蘭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切,炒)1兩,禹餘糧(火煅,醋淬)1兩。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生地黃、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甘草組成。生地黃、大黃、黃連、黃芩均有清熱涼血之功,柴胡、白芍有疏肝解郁、養血和營之效,甘草有調和諸藥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滋陰養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月經不調肺結核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月經稀少暴食症下腹部痛腹瀉全身性水腫右下腹側部痛左下腹側部痛

相同名稱方劑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白頭翁1兩,黃連1兩,蜜蠟1方寸,阿膠(如手掌大)1枚。 主治:産後下痢。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芍藥3兩,當歸3兩,蒲黃3兩,生薑5兩,桂心6兩,甘草1兩,大棗20枚。 主治:婦人産後兩脅滿痛。

乾地黃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乾地黃1兩,大黃1兩,黃連1兩,黃芩1兩,柴胡(去蘆)1兩,白芍藥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婦人傷寒癒後,猶有餘熱不去。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川芎2兩,桂心2兩,黃耆2兩,當歸2兩,人參1兩,防風1兩,茯苓1兩,細辛1兩,芍藥1兩,甘草1兩。 主治:除諸疾,補不足。主治:産後惡露不盡。

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生乾地黃(焙)8兩,伏龍肝6兩,川芎1兩,當歸(酒浸,切,焙)3兩,桂(去粗皮)2兩,赤芍藥2兩,白芷2兩,乾薑(炮裂)2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銼)1兩,吳茱萸(湯浸去涎,大豆同炒,去豆用)2兩。 主治:吐血。

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生乾地黃(酒洗,切,焙)2兩半,續斷1兩半,桔梗(炒)1兩半,五味子1兩半,紫菀(去苗上)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羚羊角(鎊)半兩,犀角(鎊)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赤小豆1合。 主治:伏連傳屍,骨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