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脾大黃散

XIE PI DA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五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脾經 15%
肺經 14%
肝經 12%
心經 10%
大腸經 9%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膽經 0%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瀉脾大黃散

為清熱瀉火,瀉脾止痛之劑。

組成

大黃、赤茯苓、枳殼、甘草、黃芩、橘皮、麥門冬、半夏、前胡。

藥性

  1.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2. 半夏:燥濕化痰、消炎止嘔。
  3. 大黃:清熱瀉火、瀉下通便。
  4.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5.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6. 前胡:清熱化痰、止咳化痰。
  7.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8. 橘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主治

脾臟功能強盛,胸中感覺憋悶,腹部兩側脹滿,身體發熱疼痛,喉嚨不適。

適用症狀

  1. 胸中鬱悶,脹滿疼痛。
  2. 腹部兩側脹滿,疼痛。
  3. 身體發熱,疼痛。
  4. 喉嚨不適,疼痛。

禁忌

  1. 脾胃虛寒者慎用。
  2. 孕婦慎用。
  3. 兒童慎用。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3次。

注意事項

  1. 本方含有大黃,具有瀉下作用,不宜久服。
  2. 本方含有枳殼,具有理氣行氣作用,不宜與其他理氣藥物同服。
  3. 本方含有甘草,具有補益脾胃作用,不宜與其他補益脾胃藥物同服。

總結

瀉脾大黃散為清熱瀉火,瀉脾止痛之劑。用於脾臟功能強盛,胸中感覺憋悶,腹部兩側脹滿,身體發熱疼痛,喉嚨不適等症。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1兩(銼,微炒),赤茯苓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黃芩2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麥門冬1兩(去心),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前胡半兩(去蘆頭)。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聖濟總錄》卷四十四)。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大黃湯」。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作用。枳殼具有行氣破脹、和胃止痛的作用。甘草具有緩急和中、清熱解毒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橘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麥門冬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的作用。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前胡具有宣肺降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心胸煩熱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瀉脾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川大黃1兩(銼,微炒),赤茯苓3分,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黃芩2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麥門冬1兩(去心),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前胡半兩(去蘆頭)。 主治:脾實,胸中滿悶,腹脅壅脹,身熱煩疼,咽喉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