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濕湯

XIE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胃經 14%
肺經 12%
腎經 12%
肝經 10%
脾經 9%
小腸經 8%
心包經 6%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2%
三焦經 1%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瀉濕湯,又稱「瀉濕散」,為一味中藥方劑,由車前子、黃芩、木通、陳皮、淡竹葉、茯苓、枳殼、梔子、荊芥、蒼朮、甘草組成。此方主治眼睛小,眼瞼下垂,時常流出鮮紅色的血水,此種疾病是由於心臟脈絡的病變,下焦虛火旺盛所致。

一、車前子:性寒涼,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止咳化痰、降氣、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二、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三、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四、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五、淡竹葉:性寒、味甘,歸心、小腸、腎三經。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六、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七、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八、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九、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十、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十一、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瀉濕湯各藥材相互協調,具有瀉濕熱、清火解毒、活血化瘀、明目降火等功效,可有效治療眼疾,緩解眼睛不適症狀,改善眼部健康。

傳統服藥法


炒白朮3兩,炒芍藥2兩,炒陳皮兩半,防風1兩,升麻6錢。
上銼。
分8帖,水煎或為丸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車前子、黃芩、木通、陳皮、淡竹葉、茯苓、枳殼、梔子、荊芥、蒼朮、甘草組成。

車前子、黃芩、木通、陳皮、淡竹葉、茯苓、枳殼、梔子、荊芥、蒼朮、甘草均具有清熱利濕、通絡明目的作用。

車前子、黃芩、木通、陳皮、淡竹葉、茯苓、枳殼、梔子、荊芥、蒼朮、甘草配伍使用,共奏清熱利濕、通絡明目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疳翳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瀉濕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炒白朮3兩,炒芍藥2兩,炒陳皮兩半,防風1兩,升麻6錢。 主治:痛泄。

瀉濕湯,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黃柏1錢5分,黃連8分,豬苓8分,澤瀉8分,青皮1錢,茵陳1錢,山梔1錢,龍膽草1錢。 主治:酒疸作渴者。

瀉濕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車前子1錢,黃芩1錢,木通1錢,陳皮1錢,淡竹葉20片,茯苓8分,枳殼8分,梔仁(炒黑)8分,荊芥穗8分,蒼朮8分,甘草3分。 主治:目小眥漏,時流血水,其色鮮紅,乃病由心絡而來,下焦火橫行之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