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防已膏

HAN FANG Y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2%
腎經 11%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3%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漢防已膏」介紹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 犀角:清熱瀉火、涼血定驚、解毒清肝、強筋骨、解毒、清熱涼血。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雄黃: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
  • 巴豆: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主治功效

  • 腳氣風毒:一種由濕邪和風邪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現為腳氣、水腫、疼痛等症狀。
  • 筋脈拘急:筋脈收縮緊張,導致關節屈伸不利,疼痛等症狀。
  • 腫滿疼痛:患處腫脹,疼痛劇烈,影響活動。

總結

中藥方劑「漢防已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複方,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腳氣風毒、筋脈拘急、腫滿疼痛等疾病。該方劑的組成成分包括白芷、鱉甲、花椒、丹參、當歸、防風、附子、乾薑、葛根、桔梗、升麻、吳茱萸、犀角、烏頭、雄黃、巴豆和防己,這些成分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漢防己1兩, 野葛1兩半, 犀角屑1兩, 莽草2兩半, 川烏頭1兩(去皮臍), 吳茱萸1兩, 川椒1兩(去目), 丹參1兩半, 躑躅花2兩, 川升麻1兩, 乾薑1兩, 附子1兩(去皮臍), 白芷2兩, 當歸1兩, 桔梗1兩, 巴豆1兩(去皮心), 雄黃1兩(細研), 蛇銜1兩, 防風1兩(去蘆頭), 鱉甲1兩。
上銼細,用綿裹,以醋2升,浸一宿,以豬脂三斤,慢火煎令藥色黃,膏成,絞去滓,,盛瓷盒中。
每取摩所患處。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膏」。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中,防己、葛根、犀角、莽草、烏頭、吳茱萸、花椒、丹參、杜鵑、升麻、乾薑、附子、白芷、當歸、桔梗、巴豆、雄黃、防風、鱉甲等中藥均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風毒、筋脈拘急、腫滿疼痛等症。其中,防己、葛根、犀角、莽草、烏頭、吳茱萸、花椒、丹參、杜鵑、升麻、乾薑、附子、白芷、當歸、桔梗、巴豆、雄黃、防風等中藥均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緩解風邪入侵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鱉甲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筋脈拘急、腫滿疼痛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漢防已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漢防己1兩,野葛1兩半,犀角屑1兩,莽草2兩半,川烏頭1兩(去皮臍),吳茱萸1兩,川椒1兩(去目),丹參1兩半,踯躅花2兩,川升麻1兩,乾薑1兩,附子1兩(去皮臍),白芷2兩,當歸1兩,桔梗1兩,巴豆1兩(去皮心),雄黃1兩(細研),蛇銜1兩,防風1兩(去蘆頭),鱉甲1兩。 主治:腳氣風毒,筋脈拘急,腫滿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