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茹湯

DAN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三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6%
肺經 24%
心經 12%
膽經 7%
腎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淡竹茹湯

淡竹茹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由竹茹、麥門冬、甘草、小麥、生薑、大棗六味藥材組成。

竹茹性涼、味甘,入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主治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肺熱咳嗽、咳吐黃痰、齒齦間血出不止、黃泡熱瘡、喉痛、咳嗽、喉炎、暑熱濕盛之水腫、痰濕壅盛之水腫、經期過多、鼻出血、牙齒出血等症狀。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小麥性甘、平、微寒,入心、脾、肝、胃、腎五經。具有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小麥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各類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夠補益氣血、滋養陰津、補脾益胃、健脾和胃、利尿消腫、止血止瀉等,適用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脾胃虛弱、腹瀉、小便不利等癥狀。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維生素B1、B2、C、鐵元素、黃酮類、皁苷類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血、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大棗適用於緩解因氣滯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改善腸道菌羣,促進腸道消化吸收,增強腸道功能,達到止瀉效果;可調經理氣,改善氣血不足、肝鬱脾虛等症;可止咳化痰,緩解咳嗽症狀;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貧血癥狀;可補中益氣、健脾胃,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可補血養肝,促進肝臟新陳代謝,提高解毒能力;可健運脾胃,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淡竹茹湯的主治功效是:產後虛煩:產婦在分娩後出現精神恍惚、煩躁不安的症狀。頭痛:頭部疼痛,可伴隨其他症狀,如頭暈、噁心、嘔吐等。短氣欲絕:呼吸短促,呼吸困難,有窒息感。心中悶亂不解:胸口憋悶,鬱悶,不舒暢,難以消除。

淡竹茹湯是一款中藥方劑,由竹茹、麥門冬、甘草、小麥、生薑和大棗六味藥材組成。它具有清熱化痰、養陰生津、補氣益血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2兩半(去心),小麥2兩半,甘草(炙)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半,半夏(湯洗7次)2兩。上銼散。
每服4大錢,以水2盞,加生薑7片,大棗3枚,淡竹茹1塊(如指大),煎7分,去滓,食前服。

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味甘、淡,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養陰,止咳化痰之功效。本方中用竹茹清熱養陰,為君藥。

麥門冬味甘、苦,性寒,歸肺、心、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之功效。本方中用麥門冬養陰生津,為臣藥。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肺、肝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之功效。本方中用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為佐藥。

小麥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之功效。本方中用小麥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為使藥。

生薑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之功效。本方中用生薑溫肺止咳,為佐藥。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本方中用大棗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為使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妄想狀態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心情煩燥身體發低熱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淡竹茹湯, 出處:《經效産寶》卷下。 組成:淡竹茹8分,乾葛8分,甘草6分,麥門冬3合,小麥2合,石膏12分。 主治:産後虛煩,頭痛,氣短欲死,心亂不解。

淡竹茹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生淡竹茹1升,麥門冬5合,甘草1兩,小麥5合,生薑3兩,大棗14枚。 主治: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

淡竹茹湯,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麥門冬2兩半(去心),小麥2兩半,甘草(炙)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半,半夏(湯洗7次)2兩。 主治:心虛煩悶,頭疼短氣,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産後心虛驚悸,煩悶欲絕。妊婦心虛驚悸,臟躁,悲傷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