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黃滌痰丸

SI HUANG DI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2%
心經 8%
腎經 7%
大腸經 5%
膀胱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3%
心包經 2%
三焦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 四黃滌痰丸 」是一款中藥方劑。它由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多種藥理作用。

  • 白荳蔻:溫中散寒、緩和脾胃虛寒、行氣止嘔、解暑除煩

  • 白芥子: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嘔、消渴、癰腫疔瘡

  •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

  •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 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豁痰、闢穢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 天南星: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

  • 青黛: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冰片:開竅和化腐生肌

  • 瓜簍仁:清肺熱利咽、通便、止咳化痰、活絡止痛、潤肺、生津止渴、保肝

「 四黃滌痰丸 」的功效包括:

  • 胸膈迷悶:胸腔和膈膜感到悶塞不適。

  • 氣逆咳嗆:氣息上逆,引起咳嗽和嗆咳。

  • 及哮喘中痰:伴有哮喘和痰液積聚在呼吸道。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4兩(用竹瀝1兩,薑汁1錢,樸消3錢拌蒸3次),蔞仁4兩(去油),蛤殼4兩(煅,飛),橘紅(炒)4兩,茯苓3兩,陳膽星3兩(薑制,蒸),茅朮(炒)3兩,天麻2兩(煨),浮石2兩(煅,飛),蓬朮2兩(酒炒),白芥子2兩(炒),薄荷葉1兩6錢,石菖蒲1兩,沈香1兩,青黛(飛)1兩,制半夏(竹瀝、薑汁炒)6錢,川黃連(薑汁炒)5錢,天竹黃3錢,白蔻仁3錢,冰片1錢。
化痰。
上為細末,以竹瀝9分,薑汁1分為丸,如綠豆大,再用煨石膏5錢,牛黃2錢,辰砂1錢三味研細為衣。
每服1-2錢,開水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中,大黃、芒硝、瓜簍仁、文蛤、橘紅、茯苓、天南星、蒼朮、天麻、蓬莪朮、白芥子、薄荷、石菖蒲、沉香、青黛、半夏、黃連、天竹黃、白荳蔻、冰片等均具有清熱化痰、利咽消腫的功效。其中,大黃、芒硝、瓜簍仁、文蛤、橘紅、茯苓、天南星、蒼朮、天麻、蓬莪朮、白芥子、薄荷、石菖蒲、沉香、青黛、半夏、黃連、天竹黃、白荳蔻等均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冰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化痰、利咽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咳嗽多痰吞咽障礙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

相同名稱方劑


四黃滌痰丸, 出處:《雞鳴錄》。 組成:川大黃4兩(用竹瀝1兩,薑汁1錢,朴消3錢拌蒸3次),蔞仁4兩(去油),蛤殼4兩(煅,飛),橘紅(炒)4兩,茯苓3兩,陳膽星3兩(薑制,蒸),茅朮(炒)3兩,天麻2兩(煨),浮石2兩(煅,飛),蓬朮2兩(酒炒),白芥子2兩(炒),薄荷葉1兩6錢,石菖蒲1兩,沉香1兩,青黛(飛)1兩,制半夏(竹瀝、薑汁炒)6錢,川黃連(薑汁炒)5錢,天竹黃3錢,白蔻仁3錢,冰片1錢。 主治:化痰。主治:胸膈迷悶,氣逆咳嗆,及哮喘中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