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丸

SAN H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3%
心經 12%
肝經 11%
胃經 10%
腎經 7%
大腸經 6%
膀胱經 5%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三合丸

組成

大黃、芒硝、杏仁、葶藶子、前胡、半夏、附子、赤茯苓、細辛。

整體功效

行氣消積,化痰散結。

主治

五臟寒熱,積聚腹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狀已癒,令不復發。

本方由大黃、芒硝、杏仁、葶藶子、前胡、半夏、附子、赤茯苓、細辛組成,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的功效。主治五臟寒熱,積聚腹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狀已癒,令不復發。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三合丸,治五臟寒熱,積聚腹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狀已癒,令不復發。」
  • 《本草正義》卷十七:「三合丸,治五臟寒熱,積聚腹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狀已癒,令不復發。」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炒)2兩半,消石(研)2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2兩半,葶藶子(隔紙炒)2兩半,前胡(去蘆頭)2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
通便,生肌。
上藥除研外,搗羅為末,與消石、杏仁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食後米飲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芒硝瀉下通腸,行氣消積;杏仁、葶藶子、前胡、半夏、附子、赤茯苓、細辛行氣化痰、散結消積。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消積、化痰散結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芒硝瀉下力強,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腹中有鳴叫聲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胃下垂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三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大黃(銼,炒)2兩,消石(研)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2兩,葶藶子(隔紙炒)2兩,前胡(去蘆頭)2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 主治:通便,生肌。主治:五臟寒熱,積聚腹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瘧狀已癒,令不復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