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藥

WEI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2%
心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8%
腎經 7%
膀胱經 5%
膽經 5%
小腸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圍藥

組成

乳香、沒藥、大黃、連翹、黃芩、黃連、黃柏、天南星、半夏、防風、羌活、瓜蔞、阿膠、皂刺。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主治

癰疽

癰疽是指皮膚上出現紅腫、疼痛、化膿的疾病。圍藥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從而治療癰疽。

文獻參考

  1. 本草綱目
  2. 中醫學大辭典》
  3. 中藥學

結論

圍藥是一味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功效的中藥方劑,可以用於治療癰疽。但圍藥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服用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傳統服藥法


乳香、沒藥、大黃、連翹、黃芩、黃連、黃柏、南星、半夏、防風、羌活、瓜蔞、阿膠、皂角刺。
消散。
上為細末,好醋煎黑色成青。
外敷。寒者熱用,熱者寒用。
《丹溪心法附余》本方用量:乳香,沒藥各二錢,余藥各五錢。

方劑組成解釋


圍藥中,乳香、沒藥、大黃、連翹、黃芩、黃連、黃柏、天南星、半夏、防風、羌活、瓜蔞、阿膠、皂刺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其中,乳香、沒藥、大黃、連翹、黃芩、黃連、黃柏、天南星、半夏、防風、羌活、瓜蔞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阿膠、皂刺具有消腫排膿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圍藥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2. 圍藥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服用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乳房腺體瘤癤和癰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淋巴腺炎背部膿瘡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圍藥,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白及1兩。 主治:乳癖。

圍藥,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牛皮膠、五倍子。 主治:一切腫毒。

圍藥,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八。 組成:南星2兩,草烏頭2兩,黃柏2兩,白及2兩,五倍子(炒)1兩。 主治:癰疽。

圍藥,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組成:無名異(炒)、木耳(去土,炒)、大黃(炒)各等分。 主治:消腫定痛。主治:瘡腫未破者。

圍藥,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乳香、沒藥、大黃、連翹、黃芩、黃連、黃柏、南星、半夏、防風、羌活、瓜蔞、阿膠、皂角刺。 主治:消散。主治:癰疽

圍藥, 出處:《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五倍子(炒焦黑)5斤,陳小粉(炒黃黑色)5斤,龜闆(燒灰)12兩,白及12兩,白蘞12兩,朴消12兩,榆樹皮12兩,大黃8兩,白芷梢8兩,南星8兩,黃柏8兩,半夏8兩,黃連4兩,牙皂4兩,萆薢4兩。 主治:定痛散毒。初起圍之即消;已成者圍之即生頭出膿。主治:一切癰疽、發背、便毒、橫痃、吹乳及風濕疼痛,小兒熱毒火丹,無名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