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乾地黃湯

SHU QIAN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腎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7%
肝經 9%
胃經 8%
膀胱經 0%
心包經 0%
三焦經 0%
膽經 0%
大腸經 0%
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熟乾地黃湯

熟乾地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由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石斛、茯苓、白朮、鹿角膠、附子、桂枝、當歸、川芎、澤蘭、黃耆、續斷等幾種中藥組成,具有補氣養血、清熱涼血、調經止痛、安胎的功效。

  1. 生地黃:味甘性涼,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養陰補血的功效。生地黃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咳嗽咳血、鼻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月經不調等症狀。

  2.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補肺生津、益氣補虛、安神益智的功效。人參常被用於治療體虛乏力、氣短懶言、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脾虛泄瀉、肺虛咳嗽、氣虛喘促、心脾兩虛、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

  3. 五味子:味酸甘澀,性微溫。歸肺、腎、心經。具有補氣益精、斂肺止咳、固澀止遺、生津止渴、益氣生津的功效。五味子常被用於治療肺虛咳嗽、遺精滑精、夜尿頻多、盜汗、口乾舌燥、津液不足、氣虛神疲、體虛乏力等症狀。

  4. 石斛:味甘微苦,性寒。歸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養陰潤燥、明目強腰、補氣益精的功效。石斛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咳嗽咳血、肺虛咳嗽、虛熱不退、陰虛火旺、腰膝酸軟、氣虛乏力、腎精虧虛等症狀。

  5.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利水消腫、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安神益智的功效。茯苓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少、尿頻、尿急、小便不利、脾虛泄瀉、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

  6.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固表止汗、消食化積的功效。白朮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泄瀉、食少納呆、嘔吐腹脹、腹痛腹瀉、水腫、尿少、尿頻、尿急、小便不利、盜汗、自汗等症狀。

  7. 鹿角膠: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止血、補中益氣、補血、安胎、固崩止帶、補腎益精、強筋健骨、滋陰養血、潤肺止咳的功效。鹿角膠常被用於治療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崩漏、月經不調、胎動不安、產後出血等症狀。

  8.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歸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附子常被用於治療陽虛寒證、手足冰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5兩。
上銼,如麻豆大。
以水5盞,煎至3盞,去滓,空心、日午、臨臥分3次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石斛、茯苓、白朮、鹿角膠、附子、桂枝、當歸、川芎、澤蘭、黃耆、續斷組成。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石斛、茯苓、白朮補益脾胃,滋陰生津;鹿角膠、附子溫補腎陽,助氣固表;桂枝、當歸、川芎、澤蘭、黃耆、續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血、健脾益氣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肺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骨質疏鬆症頻尿身體消瘦食慾不振嘴裡發苦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四肢痿軟無力大量汗出(病危時)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熟乾地黃5兩。 主治:虛熱多汗。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熟乾地黃(焙)5兩,川芎5兩,桂(去粗皮)3兩,人參3兩,桑根白皮2兩。 主治:肺痿,小便數。

熟乾地黃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一。 組成:熟乾地黃2兩,人參1兩,北五味子1兩,石斛1兩,白茯苓1兩,白朮1兩,鹿角膠1兩,附子1兩,桂心3分,當歸3分,川芎3分,澤蘭葉3分,黃耆3分,續斷3分。 主治:産後虛羸,短氣不能食。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組成:熟乾地黃(焙)3分,白朮3分,甘草(炙,銼)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阿膠(炙燥)1兩,木香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人參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白芷半兩。 主治:妊娠胎萎燥,羸瘦不長。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組成:熟乾地黃(焙)1兩半,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鱉甲(去裙襕,塗醋炙)1兩,麥門冬(去心,炒)1兩,當歸(切,炒)1兩,人參1兩,牛膝(去苗,銼)1兩,白朮(銼,炒)1兩,淡竹葉1兩(切)。 主治:産後蓐勞,寒熱瘦瘁。

熟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熟乾地黃(焙)1兩,黃耆(銼)1兩,人參1兩,麻黃(去根節)1兩,當歸(切,焙)1兩,川芎1兩,秦艽(去土苗)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延胡索3分,甘草(炙,銼)3分,赤芍藥3分,桂(去粗皮)3分,前胡(去蘆頭)3分,地骨皮3分,柴胡(去苗)3分。 主治:婦人血風虛勞,邪氣相乘,肢節疼倦,口苦舌乾,不思飲食,寒熱頭痛,虛汗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