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子丸

TING LI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19%
脾經 13%
膀胱經 11%
肝經 11%
胃經 7%
腎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 葶藶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腎經。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 防己: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在中醫中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葶藶子丸 適用於腳氣病嚴重,又伴有氣喘咳嗽,大小便感到苦澀,服用的利水藥,反而使大便次數增多,只有小便變得更加澀痛的患者。

葶藶子丸 的組成成分包括葶藶子、防己、甘草、杏仁、川貝母。其中,葶藶子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防己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葶藶子丸 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7兩,椒目3兩,茯苓3兩,吳茱萸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日3次。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子味苦、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腳氣水腫、小便不利、咳嗽痰多等症狀。

防己味苦、辛,性寒,歸肺、肝、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水腫、風濕痹痛等症狀。

甘草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

杏仁味苦、甘、平,歸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川貝母味苦、甘、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出現脫水的情況。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腳氣病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子丸, 出處:《肘後方》卷三。 組成:葶藶子7兩,椒目3兩,茯苓3兩,吳茱萸2兩。 主治: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

葶藶子丸, 出處:《外台》卷十引《崔氏方》。 組成:葶藶子20分(熬),貝母6分,杏仁12分(炮),紫菀6分,茯苓6分,五味子6分,人參8兩,桑白皮8兩。 主治:消腫,下氣,止咳。主治:肺熱而咳,上氣喘急,不得坐卧,身面腫,腫氣盛者,不下飲食。

葶藶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葶藶子(隔紙炒)3兩,防己1兩,甘草(炙,銼)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脂)2兩半,貝母(去心)2兩半。 主治:腳氣成水,兼上氣氣急咳嗽,大小便苦澀,所服利水藥,反利大便,唯小便轉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