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緩湯

FENG HU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6%
肝經 15%
腎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8%
膀胱經 6%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風緩湯」

主治功效:

風寒濕邪侵襲腿腳,導致腿腳無力,身體麻痹沒有知覺,毒氣上侵臟腑,胸中滿悶不通,吃完東西就吐,味覺喪失。

組成:

麻黃、桂枝、甘草、生薑、大棗、半夏、鱉甲、羚羊角、枳實、吳茱萸、犀角、升麻、防風、獨活、當歸、石膏、烏梅。

組成介紹: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大棗:**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烏梅:**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
  •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 **犀角:**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總結:

中藥方劑「風緩湯」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清熱瀉火、補氣、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風緩湯可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獨活3兩,甘草3兩,石膏3兩,犀角半兩,麻黃2兩,防風2兩,當歸2兩,升麻2兩,橘皮2兩,吳茱萸2兩,桂心2兩,半夏2兩,鱉甲2兩,羚羊角半兩,枳實1兩,生薑6兩,大棗20個,貝齒7枚,烏頭2兩(一作烏梅10枚)。
若有少虛熱者,加乾地黃3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4升,煮取4升,每服1升。

方劑組成解釋


風緩湯由獨活、甘草、石膏、犀角、麻黃、防風、當歸、升麻、橘皮、吳茱萸、桂枝、半夏、鱉甲、羚羊角、枳實、生薑、大棗、烏梅等中藥組成。

其中,獨活、防風、麻黃、桂枝、白芷、羌活、細辛等中藥具有祛風解表的作用;甘草、石膏、犀角、生薑、大棗、烏梅等中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當歸、升麻、橘皮、吳茱萸等中藥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半夏、鱉甲、羚羊角、枳實等中藥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

這些中藥成分相互配合,能夠有效緩解風毒腳氣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風緩湯是一首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腳氣病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心胸煩熱膝部腫大疼痛噁心反胃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風緩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獨活3兩,麻黃3兩,犀角3兩(一方用羚羊角),半夏1升,大棗20枚,烏梅20枚,桂心1兩,鱉甲1兩,升麻1兩,橘皮1兩,枳實1兩,甘草1兩,吳茱萸1兩,大黃各1兩,生薑6兩,石膏6兩,貝齒7枚。 主治:風毒腳氣。腳弱舉體痹不仁,熱毒氣入臟,胸中滿塞不通,食即嘔吐。

風緩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獨活3兩,甘草3兩,石膏3兩,犀角半兩,麻黃2兩,防風2兩,當歸2兩,升麻2兩,橘皮2兩,吳茱萸2兩,桂心2兩,半夏2兩,鱉甲2兩,羚羊角半兩,枳實1兩,生薑6兩,大棗20個,貝齒7枚,烏頭2兩(一作烏梅10枚)。 主治:風毒腳氣。腳弱,體痹不仁,毒氣上入臟,胸中滿塞不通,食輒吐,失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