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湯

BI X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3%
心經 12%
胃經 12%
腎經 10%
膽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4%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心包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萆薢湯:有效減輕腳氣、上氣喘滿、嘔逆、咳嗽、減食

萆薢湯成分:萆薢、當歸、木香、川牛膝、黃連、肉桂、延胡索、川芎、天雄、檳榔、代赭石

萆薢: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等功效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代赭石:通經止血、平肝息風、止咳化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嘔、止咳平喘、鎮靜安神等功效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延胡索: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之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萆薢湯」組成複雜,由十一種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腳氣、上氣喘滿、嘔逆、咳嗽、減食等症狀,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等多種功效。

傳統服藥法


萆薢1兩半,當歸(切,焙)1兩,桔梗(炒)1兩半,牡丹皮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0枚,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黃連(去須)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半,代赭1兩半,貫眾1兩,大腹1兩半,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覆盆子(去梗)1兩,黃芩(去黑心)1兩,吳茱萸(洗,焙,炒)半兩,草豆蔻(去皮)1枚,桃仁(炒,去皮尖雙仁)10枚,熟乾地黃(焙)1兩,蛇床子(炒)1兩半,乾薑(炮)半兩,木瓜(去皮子,焙乾)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萆薢湯由萆薢、當歸、木香、川牛膝、黃連、肉桂、延胡索、川芎、天雄、檳榔、代赭石等中藥組成。萆薢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的功效;當歸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散寒止咳的功效;川牛膝具有祛風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肉桂具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延胡索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天雄具有溫補腎陽、壯陽益精的功效;檳榔具有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代赭石具有平肝潛陽、降逆止嘔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萆薢湯是一首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此外,萆薢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萆薢湯時應注意觀察自身的症狀,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服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咳嗽前列腺炎腳氣病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嘔吐腎絲球腎炎頭脹痛

相同名稱方劑


萆薢湯, 出處:《外科發揮》卷六。 組成:川萆薢(俗呼土茯苓)。 主治:楊梅瘡,不問新舊,潰爛,筋骨作痛。喉齶潰蝕,與鼻相通,面蝕癰潰,久不癒者。

萆薢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萆薢1兩,當歸1兩,木香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延胡索、川芎、天雄(炮裂,去皮臍)、檳榔(銼)、代赭(碎)。 主治:腳氣。上氣喘滿,嘔逆,咳嗽,減食。

萆薢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川萆薢2錢,苦參5錢,防風5錢,生首烏5錢,威靈仙6分,當歸6分,白芷6分,蒼朮6分,胡麻6分,石菖蒲6分,黃柏6分,羌活4分,川椒4分,龜版1錢5分,紅花2分,甘草5分。 主治:結毒。筋骨疼痛,頭脹欲破,及已潰爛者。

萆薢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萆薢1兩半,當歸(切,焙)1兩,桔梗(炒)1兩半,牡丹皮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0枚,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黃連(去須)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半,代赭1兩半,貫眾1兩,大腹1兩半,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覆盆子(去梗)1兩,黃芩(去黑心)1兩,吳茱萸(洗,焙,炒)半兩,草豆蔻(去皮)1枚,桃仁(炒,去皮尖雙仁)10枚,熟乾地黃(焙)1兩,蛇床子(炒)1兩半,乾薑(炮)半兩,木瓜(去皮子,焙乾)1兩。 主治:腰痛,動轉艱難,似有氣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