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丸

BU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傅青主男科》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心經 17%
腎經 11%
肝經 8%
胃經 8%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氣丸」

中藥白芥子

性溫,味辛,具有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功效。

中藥白芍

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中藥白朮

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中藥陳皮

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中藥茯苓

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中藥黃耆

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中藥麥門冬

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中藥人參

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中藥五味子

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中藥遠志

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補氣丸」由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白芍、陳皮、麥門冬、五味子、遠志、白芥子組成,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虛勞、氣分之傷、右手脈大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葫蘆巴(炒)半兩,高良薑(炒)半兩,補骨脂(炒)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茴香子(炒)1兩半,檳榔(生)2枚。
補虛壯筋骨。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溫酒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白芍、陳皮、麥門冬、五味子、遠志、白芥子組成。人參、黃耆補氣;茯苓、白朮健脾;白芍、陳皮和胃;麥門冬、五味子、遠志益肺。諸藥合用,共奏補氣益肺,健脾和胃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心內膜炎心包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骨質疏鬆症腹瀉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丸, 出處:《傅青主男科》。 組成:人參3兩,黃耆3兩,茯苓4兩,白朮8兩,白芍3兩,陳皮1兩,炙草8錢,麥冬3兩,五味子1兩,遠志1兩,白芥子1兩。 主治:虛勞,氣分之傷,右手脈大。

補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組成:葫蘆巴(炒)半兩,高良薑(炒)半兩,補骨脂(炒)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茴香子(炒)1兩半,檳榔(生)2枚。 主治:補虛壯筋骨。主治:臍下撮痛及小腸氣。

補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防己1兩,犀角(鎊)1兩,葶藶(隔紙炒)1兩,牽牛子(半生半熟)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訶黎勒(煅,去核)1兩,海蛤1兩,川芎1兩,生乾地黃(焙)1兩,大黃2兩半,木通(銼)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大戟(炒)1兩,防風(去叉)1兩,鬱李仁(去皮尖,炒)1兩,木香1兩。 主治:三焦病水腫,腹脹不利,小水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