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附子丸

HUI XIANG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7%
脾經 16%
心經 12%
胃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1%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茴香附子丸」以附子、肉桂、葫蘆巴、馬藺花、橘皮、茴香、川楝子、乾薑、巴戟天、補骨脂等中草藥組成的複方藥。它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功效。它可以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激素,增加陽氣能量,起到補陽作用。此外,其富含營養成分,能促進能量合成,增強免疫,補充營養,從而補氣。補骨脂還含有生物鹼類物質,可以刺激腸道運動,促進蠕動,止瀉。另外,它性溫,味苦、辛,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溫腎壯陽的功效。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可治療胸脅、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等。川楝子含有川楝素、香豆精、乙酸香豆精等成分,具有舒緩肌肉痙攣、改善膽汁分泌和促進腸胃蠕動之效。川楝子性苦、寒,入肝、脾、大腸經,能驅蟲、殺蟲、止痛,常與檳榔、使君子等同用。川楝子性苦寒,功能清肝火、泄鬱熱、行氣止痛,適用於肝鬱化火引起的各種疼痛。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對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茴香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泄瀉腹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少腹冷痛、陽痿、早洩、遺精、肝氣鬱滯、脅肋疼痛、腰痛、小腸氣等症。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它可以促進尿液生成,增加尿量,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毒素。橘皮還能疏通氣滯、理氣行氣,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它還有清熱利尿、健脾胃、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的功效。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降氣止痛等症狀。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可以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激素,增加陽氣能量,起到補陽作用。此外,其富含營養成分,能促進能量合成,增強免疫,補充營養,從而補氣。補骨脂還含有生物鹼類物質,可以刺激腸道運動,促進蠕動,止瀉。另外,它性溫,味苦、辛,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溫腎壯陽的功效。

綜上所述,中藥方劑「茴香附子丸」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它常被用於治療經年累月積累的傷害和疲倦,使小腸長期寒冷,以及痃氣急促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葫蘆巴半兩,馬藺花(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楝實(取肉,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空心鹽酒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附子、肉桂、葫蘆巴、馬藺花、橘皮、茴香、川楝子、乾薑、巴戟天、補骨脂等十味中藥組成。附子、肉桂、葫蘆巴、馬藺花、橘皮、茴香、川楝子、乾薑等八味中藥均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巴戟天、補骨脂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因此,本方具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此外,本方含有附子、肉桂等有毒中藥,因此不宜過量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附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葫蘆巴半兩,馬藺花(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炒)半兩,楝實(取肉,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 主治:積年傷憊,小腸久冷,及痃氣憊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