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朮湯

XIONG ZH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3%
肺經 13%
心包經 9%
肝經 9%
膽經 9%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心包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芎朮湯

芎朮湯,是由川芎、半夏、白朮、甘草四味中藥組成的方劑,具有祛風化濕、止嘔化痰的功效,主治因冒雨受濕引起的頭暈、嘔吐、頭重、食慾不振等症狀。

川芎

  • 藥性辛溫。
  • 歸肝、脾、心經。
  • 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血、活絡止痛的功效。
  • 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閉經、產後瘀滯、胸脅刺痛等症狀。

白朮

  • 藥性甘、苦、溫。
  • 歸脾、胃經。
  • 具有健脾利濕、燥濕健脾、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的功效。
  • 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等症狀。

半夏

  • 藥性辛、溫。
  • 歸肺、脾、胃經。
  • 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 常用於治療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

甘草

  • 藥性甘、平。
  • 歸心、肺、脾經。
  • 具有清熱解毒、益氣補中、瀉火除煩、止咳化痰、潤肺生津、補血活絡止痛的功效。
  • 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芎朮湯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祛風化濕、止嘔化痰的功效,主治冒雨受濕引起的頭暈、嘔吐、頭重、食慾不振等症狀。其組成藥物包括川芎、半夏、白朮、甘草四味。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血、活絡止痛的功效;白朮具有健脾利濕、燥濕健脾、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益氣補中、瀉火除煩、止咳化痰、潤肺生津、補血活絡止痛的功效。四味藥物合用,相輔相成,具有祛風化濕、止嘔化痰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冒雨受濕引起的頭暈、嘔吐、頭重、食慾不振等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行氣止痛,半夏降逆止嘔,白朮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本方以川芎、半夏、白朮為主藥,配以甘草,共奏行氣和中、止嘔止暈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痲風 [漢生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頭痛怕冷頭重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芎朮湯,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川芎1兩,半夏(湯泡7次)1兩,白朮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芎朮湯, 出處:《三因》卷十六。 組成:川芎半兩,白朮半兩,附子(生,去皮尖)半兩,甘草、桂心1分。 主治:暖肌,補中,益精氣。主治:著濕,頭重眩暈,苦極不知食味。

芎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川芎、蒼朮(米泔浸,去粗皮,切,焙)、麻黃(去根節)、芍藥、甘草(炙,銼)、白芷、石膏、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首風,頭面多汗,惡風頭痛。

芎朮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川芎6分,白朮3分,人參3分,當歸(酒洗)3分,茯苓3分,升麻6分,黃耆6分,陳皮4分,甘草(炙)3分,中桂1分。 主治:痘3日後,頂平,捫摸不礙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