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丸

WU J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3%
心經 6%
心包經 6%
三焦經 6%
脾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雞丸」,主治功效為風勞和骨蒸勞熱。此方劑的主要成分包括:地骨皮、珍珠、柴胡、胡黃連和薏苡仁。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清散外感風熱,退內傷陰虛之熱,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

珍珠具有多種功效,包括調節女性內分泌系統、促進血液循環、滋陰潤燥、鎮靜安神、平肝息風、清熱解毒、化腐生肌、止血、清肝明目、補血養肝等。珍珠適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神經衰弱、焦躁、失眠、熱病煩渴、吐血衄血、驚悸失眠、肝火目赤、翳障青盲、傷口癒合、血崩不止、血虛發熱、虛癆盜汗、目赤內障等症狀。

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可治療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之熱,寒熱往來熱象包括弛張熱與間歇熱。柴胡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柴胡能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柴胡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柴胡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藥。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薏苡仁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薏苡仁甙、薏苡仁醇等,能夠促進身體的代謝功能,調節脾胃的分泌和消化功能,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薏苡仁還具有健脾胃,排膿,利水滲濕,降氣等功效。薏苡仁對於氣滯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胡黃連具有傳統代功效,包括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燥濕和清熱利濕。其主要活性成分為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等,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發熱,調節免疫系統,緩和炎症,亦能苦寒清熱、苦燥祛濕,治療熱毒、熱淋涼痢、牙痛、暑熱夾濕、熱淋澀痛、黃疸等症狀。

綜上所述,中藥方劑「烏雞丸」的主要成分包括地骨皮、珍珠、柴胡、胡黃連和薏苡仁,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疏風熱、發汗解表、補陽、鎮靜安神、平肝息風、止血、清肝明目、補血養肝、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和補肺益陰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柴胡(去苗)1兩,白附子(生)1兩,當歸(切,焙)1兩,秦艽(去苗土)1兩,槐膠1兩,甘草(炙,銼)1兩,蓯蓉(薄切,酒浸,焙)1兩,續斷1兩,遠志(去心)1兩,巴戟天1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乳香(研)半兩,雄黃(研)半兩,丹砂(研)半兩,丁香1分,乾薑(炮)1分。
上為極細末,先養烏雌雞1只,以硫黃3兩為末,分作30份,每日拌飯餵一月,日用大麻子1升餵盡,宰,治去毛及嘴、爪並肚腸,留心、肝;將前藥末入在雞腹內,以麻線纏定,再用無灰酒1鬥,銀石鍋內用文武火煮,令雞熟,取出,除去粗骨,將雞並腹內藥同細研,更將雞骨焙乾,搗羅為末,同研藥,搜和入臼中,搗千百下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暖酒吞下,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方劑組成解釋


烏雞丸由烏雞、地骨皮、珍珠、柴胡、胡黃連、薏苡仁等組成。烏雞具有滋陰補肝、益氣養血的作用;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珍珠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養神的作用;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的作用;胡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補益肝腎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勞,骨蒸勞熱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雞丸具有滋陰清熱、補益肝腎的作用,陰虛火旺、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月經不調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月經腹痛白帶女性不孕症遺精失明子宮崩漏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

相同名稱方劑


烏雞丸, 出處:《不居集》下集卷一。 組成:地骨皮、小青草(珍珠草也)、六月雪根、柴胡、胡黃連、苡仁米。 主治:風勞,骨蒸勞熱。

烏雞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一。 組成:熟地4兩,當歸4兩,白朮4兩,山藥4兩,山茱萸4兩,棗肉4兩,柿餅4兩,蓮肉4兩,黃耆(蜜炙)3兩,鹿角膠2兩,狗脊2兩,杜仲2兩,枸杞2兩,蓮須2兩,香附2兩,阿膠2兩,川芎2兩,烏藥1兩半。 主治:種子。主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溫帶下,骨蒸不能成胎。

烏雞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人參1兩,黃耆1兩,白朮1兩,生地黃1兩,當歸1兩,白芍藥1兩,秦艽1兩,陳皮1兩,軟柴胡1兩,銀柴胡1兩,前胡1兩,胡黃連1兩,黃芩1兩,地骨皮1兩,麥門冬1兩,貝母1兩,桑白皮1兩,五味子1兩,黃柏1兩,知母1兩。 主治:童子、室女身發熱,吐血痰出,盜汗,少飲食,四肢無力;大人亦治。

烏雞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烏雞1隻(不刀血,去毛,用醋5大碗煮熟,火煅存性,成灰爲末),香附米10兩(酒浸旬日,用醋煮,焙乾),烏藥2兩,淨艾2兩(醋浸,炒白米飯少許,入杵臼內搗成餅,火上炙令乾),當歸3兩(醋洗),川芎1兩,白芍1兩,熟地1兩,小茴3兩(醋炒),山藥2兩,牡蠣2兩,破故紙(醋炒)5錢,良薑5錢,白薑1兩半,丁香1兩(不見火)。 主治:下焦虛寒,赤白帶下,臍腹冷痛。

烏雞丸,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人參3兩(或以西黨參4兩代之亦可),大生地3兩(忌鐵,酒炒),大熟地3兩(忌鐵,酒炒),青蒿子3兩,四制香附3兩,炙鱉甲3兩,白朮2兩(土炒),棗仁2兩(炒黑),枸杞子2兩(酒炒),大麥冬2兩(去心,烘脆),白茯苓2兩(曬脆),地骨皮2兩,丹皮1兩5錢(酒炒),大白芍2兩(酒炒),白歸身2兩(酒炒黑),川芎1兩(酒炒),炙甘草1兩。 主治:男婦血氣虛勞,咳嗽吐血,骨蒸潮熱,夢遺失精,赤白帶下。

烏雞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一。 組成:白毛烏骨公雞1隻(重2斤半許,閉死,去毛、腸,淨洗,用艾4兩、青蒿4兩銼碎,納1半在雞腹內,用酒壇1隻,納雞并餘艾、篙于內,童便和水灌之,令沒雞2寸許,煮絕乾,取出去骨,餘俱搗爛如薄餅狀,焙乾,研爲細末),南香附(去毛淨)1斤(分作4份,米泔水、童便、醋、酒各浸1份,春秋2日、夏1日、冬4日,取出曬乾),熟地黃4兩,生地黃3兩(懷慶者,勿犯鐵),當歸(酒浸,洗)3兩,川芎3兩半,白芍3兩,遼人參3兩,白朮2兩,黃耆2兩,川牛膝(去蘆)2兩,柴胡(去蘆)2兩,黃連(炒)1兩,牡丹皮(去心)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秦艽1兩半,鱉甲3兩(醋浸,炙黃色),知母2兩,貝母2兩,地骨皮1兩,乾薑1兩,延胡索1兩。 主治:婦人瘦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不能成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