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辛湯

WU X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3%
腎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6%
大腸經 4%
膽經 3%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0%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花椒

  •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花椒是常用中藥材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

細辛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細辛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

桂枝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

乾薑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乾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吳茱萸

  •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 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

白芍

  •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白芍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防風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苦參

  •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 苦參可用於治療各種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腹瀉、便祕、貧血等疾病,以及熱毒血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便血、子宮出血等。

生地黃

  •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甘草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當歸

  •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梔子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 梔子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烏梅

  •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 固澀收斂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有助於治療腹瀉和便祕;驅蟲殺蟲是指烏梅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常被用於蛔厥腹痛和嘔吐的治療;生津止渴是指烏梅有生津解渴的功效,可改善口渴煩躁的症狀;止咳平喘是指烏梅有斂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療咳嗽、哮喘等症狀;止血是指烏梅有止血功效,可治療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狀;止瀉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減少腸道運動,有助於治療腹瀉;止嘔是指烏梅能止嘔,可緩解口乾舌燥、喉嚨痛等症狀,亦可減少嘔吐。

大棗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大棗主要成分包括維生素B1、B2、C、鐵元素、黃酮類、皁苷類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血、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總結

五辛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可治療心腹疼痛,感覺寒冷。

傳統服藥法


蜀椒1兩,細辛1兩,桂心1兩,乾薑1兩,吳茱萸1兩,芍藥1兩,防風1兩,苦參1兩,乾地黃1兩,甘草1兩,當歸1兩,梔子27枚,烏梅2-7枚,大棗2-7枚。
上(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3升,分4次服。

方劑組成解釋


花椒辛溫,有散寒止痛的作用;細辛辛溫,有散寒通絡的作用;桂枝辛溫,有發汗解肌的作用;乾薑辛溫,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吳茱萸辛溫,有散寒止痛的作用;白芍苦酸,有養血柔肝的作用;防風辛溫,有祛風解表的作用;苦參苦寒,有清熱燥濕的作用;生地黃甘寒,有涼血滋陰的作用;甘草甘平,有緩急和中的作用;當歸甘辛,有補血活血的作用;梔子苦寒,有清熱利濕的作用;烏梅酸甘,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大棗甘溫,有補中益氣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辛湯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腹中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五辛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蜀椒1兩,細辛1兩,桂心1兩,乾薑1兩,吳茱萸1兩,芍藥1兩,防風1兩,苦參1兩,乾地黃1兩,甘草1兩,當歸1兩,梔子2-7枚,烏梅2-7枚,大棗2-7枚。 主治:心腹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