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膏

WU XI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胃經 17%
脾經 14%
肝經 13%
大腸經 10%
腎經 8%
心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香膏」

中藥方劑「五香膏」的主要成分包括:沉香、藿香、丁香、木香、射干、升麻、鱉甲、大黃、犀角、烏梅。

沉香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射干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散血、散結等功效。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香膏」主治功效為:疔腫: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症,常發生在手指、足趾或其他部位,由細菌感染引起,症狀包括疼痛、腫脹、發紅和化膿。

傳統服藥法


沈香2兩,藿香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熏陸香2兩,射乾3兩,升麻4兩,鱉甲2具(炙去黑皮),藍實5合,大黃2兩,犀角2兩,鹿齒6枚(炙),烏梅14枚。
破毒氣。
以水1鬥5升,煎至1鬥,淋浴腫毒處。

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膏中的沉香、藿香、丁香、木香、射干、升麻、鱉甲、大黃、犀角、烏梅等中藥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疔腫。其中,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藿香具有解表化濕、行氣和胃的功效;丁香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射干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升麻具有升清降濁、解表透暑的功效;鱉甲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散結的功效;大黃具有瀉火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烏梅具有生津止渴、收斂固澀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香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頭痛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膏,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槐枝2兩,柽枝2兩,桃枝2兩,桑枝2兩,柳枝2兩。 主治:氣聚塊疼,並一切無名腫毒。

五香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沉香半兩,煎香半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麝香半分(細研),熊膽1分,蘆薈1分,黃丹2兩,黃蠟1兩,亂發1兩,油半斤。 主治:小兒瘰癧。

五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三。 組成:沉香2兩,藿香2兩,雞舌香2兩,青木香2兩,熏陸香2兩,射乾3兩,升麻4兩,鱉甲2具(炙去黑皮),藍實5合,大黃2兩,犀角2兩,鹿齒6枚(炙),烏梅14枚。 主治:破毒氣。主治:疔腫。

五香膏,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藿香5分,甘松香5分,甲香(炙)5分,雞舌香5分,附子(炮)5分,續斷5分,烏喙(炮)5分,澤蘭4分,防風4分,細辛4分,白朮4分,白芷7分,松葉7分,莽草7分,柏葉8分(炙),大皂莢2寸(炙),甘草3分(炙),豬膏4升。 主治:長發,令發光黑滋潤。主治:頭風,頭中癢,搔之白屑起。

五香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丁香1分(末),木香1分(末),白檀香1分(末),熏陸香1分(末),麝香1分(末),黃耆半兩,白芷半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川芎半兩,當歸半兩,甘草1兩,桑根白皮1兩,槐枝(銼)3合,亂發1兩(燒灰),垂柳枝(銼)3合,黃丹10兩,清麻油1斤4兩。 主治:止疼痛,生肌。主治:一切癰疽發背,及惡毒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