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萆薢大黃湯

HUANG QI BI XIE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黴瘡證治》卷下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心經 15%
肝經 13%
肺經 11%
腎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小腸經 2%
膽經 2%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萆薢大黃湯」,主要成分是:黃耆、土茯苓、當歸、川芎、桂枝、防己、升麻、大黃、附子、甘草。主治功效是:黴瘡:出現在頭面、手足、腹部和背部的皮膚病,類似楊梅的大小和顏色,紫紅色,有膿泡或沒有膿泡,會癢或疼痛,而患者身體強壯;如果結毒堅硬如石頭,小便經常澀痛,難以消散,又難以化膿。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土茯苓:性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防己: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萆薢大黃湯」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黴瘡、淋濁、帶下、瘡毒、風濕骨痛、瘡瘍腫毒、瘰癧潰爛、楊梅瘡毒、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乾咳、口渴、便祕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5兩,萆薢5兩(即土茯苓),當歸3兩,芎藭3兩,桂枝3兩,防已3兩,升麻3兩,鯪甲2兩,熟大黃1兩,附子1兩,甘草1兩,營實2兩(若無,以忍冬花代之)。
加生薑,水煎服。
陰瘡膿淋:一人年三十,患陰瘡膿淋,雜治四年,今又兩腿發橫痃,且周身梅瘡,筋骨疼痛,余診之,脈症無虛候,乃制黃耆萆薢大黃湯與之,兼用加味化毒丹,兩月諸症盡愈,後調理痊癒。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黃耆、土茯苓、當歸、川芎、桂枝、防己、升麻為君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大黃、附子、甘草為臣藥,具有瀉火解毒、通利小便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火解毒、通利小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後,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萆薢大黃湯, 出處:《黴瘡證治》卷下。 組成:黃耆5兩,萆薢5兩(即土茯苓),當歸3兩,川芎3兩,桂枝3兩,防已3兩,升麻3兩,鲮甲2兩,熟大黃1兩,附子1兩,甘草1兩,營實2兩(若無,以忍冬花代之)。 主治:黴瘡。發頭面手足腹背,似楊梅子紫赤色,有膿泡或無膿泡,或癢或痛,而其人實者;乃結毒堅硬如石,小便常澀痛,難消散,又難潰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