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膈丸

WU G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胃經 21%
大腸經 13%
心經 8%
肝經 8%
膀胱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膈丸」主要成分是:桑白皮、紫蘇葉、赤茯苓、橘皮、檳榔、生薑、厚朴、旋覆花。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化痰止咳等功效。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旋覆花性溫、辛,入肺、肝、大腸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等功效。

五膈丸主治功效為:

  • 膈氣:膈肌氣滯。
  • 痰結:痰液積聚成塊。
  • 胸中不利:胸悶,呼吸不暢。

總的來說,膈氣痰結是指膈肌氣滯,痰液積聚成塊,引起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桑根白皮(銼,焙)1兩,紫蘇葉(微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8枚(銼),生薑(切,焙)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3分,旋覆花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漸加至30丸。

方劑組成解釋


五膈丸由桑白皮、紫蘇葉、赤茯苓、橘皮、檳榔、生薑、厚朴、旋覆花組成。桑白皮具有清肺化痰、利咽止咳的功效;紫蘇葉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胸的功效;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橘皮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檳榔具有行氣化痰、消積止痛的功效;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功效;厚朴具有行氣寬胸、燥濕化痰的功效;旋覆花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五膈丸由以上八味中藥組成,具有化痰散結、行氣寬胸的功效,可以緩解膈氣痰結、胸中不利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膈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五膈丸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噯氣心絞痛雷諾氏綜合症大便秘結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嘔吐腹瀉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吞咽障礙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五膈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肘後方》。 組成:吳茱萸、曲、杏仁(去皮尖)、乾薑、蜀椒(汗)、好豉(熬)各等分。 主治:五膈。

五膈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古今錄驗》。 組成:人參4分,附子(炮)4分,遠志(去心)4分,桂心4分,細辛4分,乾薑5分,蜀椒5分(汗)。 主治:五膈:憂膈、氣膈、食膈、寒膈、飲膈,及諸毒風註氣腹中。

五膈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經心錄》。 組成:乾薑3兩,麥門冬2兩(去心),附子1兩(炮),細辛2兩,蜀椒1兩(汗),遠志1兩(去心),甘草1兩(炙),人參2兩,食茱萸2兩,桂心3兩。 主治:寒冷則心痛,咽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飲少。

五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組成:桑根白皮(銼,焙)1兩,紫蘇葉(微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8枚(銼),生薑(切,焙)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3分,旋覆花1兩半。 主治:膈氣痰結,胸中不利。

五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組成:白朮(炒),木香(炮)3分,訶黎勒(炮,去核)3分,陳橘皮(去白,焙)3分,崑布(洗去鹹水)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大黃(銼)半兩,桂皮(去粗皮)半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半兩,檳榔(銼)半兩,枳實(去瓤,麸炒)半兩,五味子半兩,琥珀(研)1分。 主治:五膈,氣噎滿悶,不下食。

五膈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深師方》。 組成:蜀椒1升(汗),乾薑2兩,桂心2兩,芍藥1兩半,半夏(洗)1兩,細辛1兩,茯苓1兩,前胡1兩半。 主治:安谷,通氣,溫臟。主治:邪氣嘔逆、吸氣,五膈爲病。五臟俱虛則受風冷,五臟有邪,呼吸不足,陰註於內,陽結於外,陰陽錯亂,語言無常,膈中左右狀如結氣,喉咽不利,氣出不入。此血氣衰微,臟凝冷氣成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